本文为大家梳理了改建类快题的相关知识,并介绍了一些应对手法,经过讲解大家可以较容易地应对改造类快题。
改造类快题的三种境界
一.合理安排功能
改造类快题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在限定的范围内合理地填入功能。
冷却塔的改造,建筑顺着四周布置,中间保留原来高炉的结构,成为中央的采光井,同时可供观景。
二.最大化保留和利用
改造类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其历史价值,文脉场所气息,以及经济因素考虑,因此需要最大化保留和利用改造建筑,同时在设计中可考虑保留一些亮点。
北京寺上美术馆改造,左下角为原平面,右下角为改造平面,该建筑为车间改造,需要设计部分室外展示空间,设计者将中间一跨的屋顶板拆下设计成半室外空间,而拆下的部分钢板则用在了旁边的隔墙上,最大化实现了材料的回收利用。
东大改造设计题,对场地进行设计,场地中的储油罐可以考虑利用,成为新建筑广场中的景观,在油罐中可设置小路成为新建筑的过渡,当人们在其中穿行时,让使用者也有一种参与感。
三.新旧部分和谐共生
在旧的建筑中插入新的部分,可以激发人们对老建筑历史文化的思考,感受老建筑的沧桑感,新老建筑在形象上的碰撞,使老建筑“枯木逢春”,展现新的面貌。
↑苹果美术馆(张永和)
该设计在入口处以一种非常突出的手法插入新建筑的部分,与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赋予老建筑新的活力。
建筑内部,原先大面积的玻璃窗,在改造中成为一种景框,或通过玻璃窗走向半室外展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前段时间很火的盗墓笔记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集装箱住宅,通过与旁边的建筑相联通,和老建筑获得了一种对比的张力同时又能和谐共生,这也给我们一些思考
改造类快题的操作手法
一.加建(尤其是穿插体块)
在老建筑中加建部分,多采用玻璃、黑钢等材料,产生一种力量,与老建筑产生对比,同时加建部位应考虑得当,做到简约而有趣味。
上边的上海8号桥改造中新形体以玻璃和钢结构的盒子形象象展现,轻盈简练又有力,从立面上来感受,玻璃盒子与老建筑部分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又和谐,右边是北京元素摄影学院改建,但其突出的形体采用白色的材质,厚实的墙体,以及仪式感强烈的内部并不符合一个学校的定位,大家可以感受到左边的加建设计更加合理,美观,同时要知道设计中每一步操作都要有合理的逻辑和原因,考虑使用的合理性。
二.去表皮(尤其是露出骨架)
改造建筑中为经济考虑,结构尽量不变,但表皮是可以部分去除的,去除表皮后,老建筑独特的结构就会展现出来,有结构的艺术变现力,带来高层次的审美。
三.包表皮(木格栅和金属穿孔板)
同理,当老建筑的外表皮不合适时,用幕墙将老建筑包裹起来,也是一种处理手法。
↑上海8号桥改造项目
当老建筑外立面不够美观,但功能又必须保留时,可采用包表皮的方法。
改造类快题常见问题
一.结构能不能拆
梁: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不同,现代建筑中不起承重作用的梁是可以拆除的。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新址改造/曾群
该建筑原为停车场,进深大,无采光井,同济大学将其改造成办公楼时,考虑到办公建筑对采光的需求,在中间加入采光井后去除了中间的梁。
二.新建筑柱子能不能离老建筑太近
↑本例中可看出新老建筑间的柱子是可以离的很近的。
一般情况中,新老建筑间柱子的距离为两米以上,若需通行其中可以更大,当不能满足2米距离时,可采用深浅基础,两处的柱子基础在不同的水平线上。
三.新建筑能不能用老建筑的外墙
老建筑外墙可以作为新建筑的内墙,在老建筑外加建一部分,老建筑的外墙成为新建筑的内墙,老建筑的肌理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但要考虑技术因素,连接新老建筑。
↑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米尔斯坦因馆中则有部分老建筑外墙作为新建筑内墙的设计,人们在其中行走时,仿佛能唤起对过去的思考。
方案试解和评图
所用快题任务书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晓峰老师所负责教授的快速建筑设计课程,已经得到韩老师授权使用发布.
原建筑分析:主要功能位于南面靠近水面,辅助功能放在上面,但场地主入口在北侧,建筑主入口在水面附近,因此进入场地时建筑的主入口并不明显,因此两者存在矛盾。同时,由于主入口方向与好的朝向产生矛盾时,在功能组织上存在问题,流线不够便捷,因此在改造中因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
该设计中加入下沉广场,使人先进入门厅,以门厅作为过渡和联系点。
门厅加建变高,餐厅放在北边面水,景观视线较好。缺陷是餐厅上面是客房,有卫生间,因此管道排布是一个小问题,但并不影响。
应注意的问题:
1.入口位置选择
综合考虑场地的情况和使用者的感受,在主入口选择中同时考虑场地的设计。
2.常用洁具尺寸
优秀快题案例
该设计中通过外部景观的设计,将广场分为几个部分,通过照壁等手法给人心理暗示,引导进入的路线。
该设计中场地设计简单有效,对场地、路线、绿化区分明确简洁。
入口的特殊设计起到强调的作用,主入口和次入口也显出了区别。
该设计中加建左上角的体块,形成风车状,产生流动感,在对人流的引导中利用两个广场强调了中轴线。
该设计中车行流线设计较合理,但应注意同一条路上出入口开设的数量。在设计挖掘了一条景观轴线,虽然并不明显,但给室内的人连续的空间感受。
该设计中仪式感较强,主入口处有强烈的轴线。
↑客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