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霍普,可能是因为屈米老爷的缘故,获奖作品,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轴测图。
由霍普的内工好基友透露出来的一些图纸,淡定地发现:这些轴测不是传统的建筑正等轴测,而是“上拆下拆左拆右拆叙事轴测图”。
此图来源于Pinterester 作者找不到,知情者请告诉我
这类朴实白描的画风,据说起源于日本的一些建筑师(冢本由晴、黑田润三和贝岛桃代编撰的《东京制造》)然后由腐国的超现实魔幻主义院校发扬光大,最后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AA毕设展
图片来源pinterest侵权好商量
其中国内也有许多像北京李涵的绘造社出品的《一点儿北京》和长沙的凡益工作室等,都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一点儿北京》
涵哥,求看在我听过你的讲座买过你的全套书的情况下让我放一张图
因为学术,细节表达丰富,文艺(bi ge gao) 等优点,这种画风在绘图狗的心目中是有着崇高的地位的。
可是,要想正真画好一张牛逼哄哄的上拆下拆左拆右拆叙事轴测图,
光是把图里面塞满人是没什么ruan用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画,这还得从咱们中国的古代文艺青年说起。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交混。文人墨客之所以好这口,是因为山水画画的不是单纯的秀丽景色,更多的是追求叙事和意境的表达。我在这里不做系统的论述,只是纯粹的列举几个片段,抛玉(此部分概念整理于王欣《如画观法》)引砖(待会再说)。
段落
古人绘画,追求远近层次的表现以及视野的控制。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画面被分成了三个段落,看似自然,其实又有些怪异,这里存在几个重要视角的转换:
第一段:等宽的水岸横陈眼前,正中置巨石一座,其突兀位置,似乎装上鼻梁,当面一石,如阻前行,视点接近人的高度。
第二段:翻越此石,视点突然抬高,视角变大,俯瞰山石夹涧,尺度虽然缩小,对象远去。
第三段:在不可测的蒸腾云角之上,一个巨樟拔地而起,占去画面三分之二,如人之收腹,垂头,压下来,于是我们仰观。
三个毫不相关的段落,中间以水或云隔开,各自独立,也可以两两组合。此图中的几重视野,低平——俯瞰——仰望,以分离的方式结合。虽然在画中细节构造很多,但是其意图在于缩小尺度,以彰显中段的度量之大。
范宽的三段:脚踏——视觉洼地——抬头,并无一丝多余。人与山水发生了视觉上的榫卯关系,人的位置与视野被山水分段控制。画中的山水是有动作的,他控制着我们观看的方式。
看到这,可能有些观众老爷按耐不住了,这逼格,这论证,简直送完膝盖再送头盖。先别急,我先上一个自己的临摹作品,毕业设计之环境分析。(这就是砖)
因为我不喜欢画分析图,想着反正只要能通过,毕业证你也会给我的,就决定浪一波。
在这个图中,主要是要表达我的疗养院(中间那些小房子)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可达性,文脉,机理,尺度等)通过PS、SU等软件导来导去,最后做成了这个效果。
依葫芦画瓢,图面也可以分为三个段落。(装逼的小火车发车了,小伙伴们快上车)
第一段:建筑南部横穿的高速,快速干道和农田农道的直接硬刚表明了,这些已经支离破碎的村落迟早都会被全部拆除,被“城市化”。东面的高楼则是这些城市化后的村民的栖身之地。
第二段:中景聚焦在设计本身和周边环境的道路衔接和场地处理。黑色是在描述建筑机理的变化。承前启后,机理上是作为南边细碎农舍与北边大型社区体块的中和。
第三段:远景高密度的楼盘,与超远景岳麓山的轮廓的比对。可以看到,也是特意压低了视角,基本上是平视。
就这样喽,是不是感觉还是空了点,光动嘴皮子没有图不是我们建学子弟style,于是我把第一次调研汇报的场地分析图lu上去了,加点字,加个图框加个引出线,满满的诚意。
最后提几个小细节,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1.su导出的线稿记得调整一下透明度,灰一点好,80%以上基本没法看(我是被女票骂了一年才认识到这个错误)
2.没事多缩小,看看整体图,注意图面的灰调子的比例协调(看我的就是右边和北边的白色太多,要是有一些浅灰色的细节,整体感就会好很多)
3.一般来说,SU很难建模做这么多细节,所以很多时候要亲手画,公路的分割线和农田,村道都是自己手画的。
交汇
既然是在讲个事,就很有可能需要创作者在一副画中,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有时候为了讲画中人物和阅读者联系起来,还得进行一些“不合逻辑”的布置。
此画中描绘的是曹操刺杀董卓,被吕布撞见的一幕。图中房子看起来进深很短,如凉亭、神龛,全部敞开,以一种倾露的方式主动展示屋内信息。这个屋子是要成为庭院的延伸,因为曹操站立的的庭院,是所有关系的纽带。桌上的圆镜离距曹操甚远,却映得其满面庭院右墙恰好一个圆窗,与其说是让董卓看到曹操,倒不如是让观者以董卓的视点,以强化曹操与董卓的之间微妙的联系。吕布正好现身撞见。圆窗墙面为弧形,暗示吕布只是正好路过,原定的巡逻路径是越走越远,强调事件发生的偶然。整个画面,圆窗、庭院、房子成三角的构图关系,整个事件又是在一个旁观的圆镜之中,形成了连续的勾连关系。
三角关系,三个圆镜。形成了一个极为布景化的场景,所有的空间构建皆为事件所驱动,做出形变与位置的调整。空间关系是事件关系的承托与强化,建筑为事件而预设,而最终又推动事件,激化事件。这是作者对于“交汇瞬间”的理解,为的就是那一刻。
变形
明清传奇插图版画,其实就是戏曲场景的画面版,带有强烈的舞台意式与布景语言。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建筑或者空间是以正常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建筑不是主角,而是布景,布景的意义在于对叙事关系的承托与催化。
这个图中,丽春院的建筑做了两种变形:
1.整个地形向上折叠。为的是建立一种难以测量的、表面展开式的容量
2.厅堂廊子化。拉高建筑,压缩进深,消除立面。同时,向后转折,交代远去隐匿的相关事件。
这才是为了叙事!
主动地剖展吐露
之前所说的木板刻画,毕竟是二维的,看起来对于现在的同学们来说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参考价值。所以,特意强推妹尾河童的系列丛书。以《窥看舞台》中的一个叫做《底层》的话剧布景为例。为了展现底层人民在19世纪末的俄国的生活状态。将所有的场景以阶梯状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1.所有房屋平台以一条开放的公共坡道相连。
2.所有的房屋,全部去掉屋顶,以室内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在不同高度互不遮拦的平台。
3.木屋之间没有任何维护,但暗示了边界
4.每个平台都做了不同的变形处理,使他们显出差异,并相互掩映
搜索
现在看了这些图,让我们再去P站上看一些参考图。
来源:www.metalocus.es/es/noticias/primer-premio-del-concurso-internacional-urban-revitalization-mass-housing
看这个流线和场景的结合就表达的很清楚,信息量完爆那些一叠好多层什么都看不清的图
如果建筑太大,放点能大概看出人物活动的人群组团也是可以的
来源:gilbertleung.co.uk/Your-Walled-City
为了在这里活跃一下气氛,我特意祭出今年夏天在台湾淘的《清院版清明上河图》,个人觉得比宋版张择端的图更加活泼。其中当街修脚和街上搅基的片段还要看各位观众老爷自己去发现。
碰瓷儿祖师爷,原来碰瓷是一个祖传绝活,这是非遗,政府要保护!
亮点自寻
扁担和着装暗示着这是一家亲民的沙县小吃
马车,还有专门看马的马童(类似现代给人停车的门童)高档酒楼不解释
穷人座驾:腿
富农座驾:牛车
富人座驾:四轮驱动,避震豪华SUV
这些细节刻画,无不展现了作者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当然有时候也会脑洞大开
看完全书,我就觉得这个最牛逼,无人驾驶的四轮驱动,避震豪华SUV,这绝逼是特斯拉的原型!!!
也表现了商船的维护制造过程
也可以给图面中增加一点小情趣:一言不合就干架
答应我,下次在表达你的城市舞台的时候给我画这么多人上去好吗
注意观众面部与表演的互动
当然还有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图片来源:戴翔《清明上河图2013》
临摹
要想画好轴测图,光看图学逻辑是不够的,这和实景效果图一样,需要观察和积累。平常没事多拍拍照,然后试着去分析思考,变成轴测的角度后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排布方式,之间的叙事逻辑该如何组合,都需要去不断尝试修改,才能绘制出自己要交的故事。
那么这样的图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啦:
1.费时费力(这张图画了两天,小本本也是在满负荷工作)
2.重点没有特别突出,看你图的人如果没有耐心,只是粗略一扫除了觉得喜闻乐见外也没啥了。
3.虽然看起来屌屌的,做汇报的时候,别的传统分析图该有的还是得有,要不然你全程就是一张图拖来拖去,很尴尬的。
就这样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开心就好。最后感谢一下我的两位指导老师的包容和鼓励,全体毕设老师的认同,还有女朋友的正确引导和坚定支持
感谢 建筑分析图语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jzfx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