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验/场地设计 | 为你们做几个案例分析/
场地设计 | 为你们做几个案例分析
2018-12-03 17:31:13652浏览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我

一般来说,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效用,并使基地的利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充分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

下面我们将以十个案例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场地设计中的一些常见注意事项。

1、地球环境研究中心

基地位于日本叶山绿树葱笼的丘陵地带,可以看见富士山与相模湾。

相对于很大的用地面积而言, 设计者以一种集中式布局将建筑沿等高线设置,这种做法解决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造物的协调问题。舒展的弧线形体量最大限度地创造了朝向风景的视野,集中的布置方式充分减少了对自然地貌的冲击。

除建筑外,整个场地只最低限地设置了交通用地,即不同标高的入口平台及停车场。自由式的步行小路则完全脱开主体。融入自然山林中,散落的几个风力发电装置则以一种“景园小品”成为环境的点缀。

所有的绿化方式均来自于原有地貌,几乎不做改动,甚至在低层建筑顶部还做了一些屋顶绿化,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对自然环琉的影响。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2、中欧国际商学院

中欧国际商学院是一组空间场所很有特色的建筑群,这种特点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其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上。

考虑到教学活动所对应的空间模式及各部分内容的需求, 设计者将不同单位的教学建筑沿周边布置,形成大的围合关系,将图书馆置于空间的中心,突显其象征性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

院落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每个教学单位均有其对应的小尺度开放空间,富有传统特色。 这种网格式场所的布局所带来的场所感非常强烈,使其成为一个实体与虚空的丰富合奏。整个建筑群被一条U字形半围合状的车行路径围绕,停车场沿路径线形排列,主入口处设有小型回车环路。

绿化设计采用了三种类型:中心及周边院落化布置、集中绿化和散点式独立绿化。场地边界则结合道路及停车场形成线状边缘绿化。

建筑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3、明天广场

明天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与人民公园、上海市政府办公楼、上海大剧院及上海博物馆毗邻。

用地三面环绕着城市道路,主干道南京西路在用地一侧转向、分叉,使该位置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 设计者将主体建筑沿干道方向反向退让,为交通集结处留出一块珍贵的公共广场作为街道空间的放大,完成空间与视觉的过渡。

建筑布局呈“L"形,主入口同时开向用地转南的两侧。步行可以从南京西路进入内广场,车行则从另一侧导入,由此环绕建筑形成U字形车道,在建筑后部沿路布置停车场及地下车辆入口。

场地周边设置边缘绿化,裙房的屋顶平台处理成空中花园,以弥补室外绿化的不足。整个场地布局紧凑,必要的场地配置合理,是高层建筑较典型的场地设计做法。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4、岱海电力培训中心

岱海电力培训中心坐落于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湖北岸,是一座四星级会议及度假宾馆。

建筑师对建筑和用地面积悬殊情况的处理采用了典型的做法: 将建筑集中于用地边角,大面积室外场地以一种“留白”的方式淡化处理,以保留湖岸湿地景观。主体建筑采用对称的蝶状平台向湖面景观带展开,既形成强烈的中心秩序,同时取得最好的景观。

这里的景园配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在场地北侧大量植树,形成大片树林。消除环湖路产生的噪音;南侧做微地形处理。点缀几组树木,补充了原有自然景观并丰富了景观层次,优化了景观效果。

与松散的外环境对比,建筑自身形成多层次的小尺度院落,与开阔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车行交通从外部道路引入后,在两组建筑中分别形成环形通道,其间设置共用的停车场和运动场地。这个场地的步行系统完善,可以从入口处建筑各部分深入到自然环境的任何地方。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5、北京天文馆新馆

北京天文馆新馆是在有历史性建筑环境下进行场地设计的案例。

基地上部的对称体量是老天文馆, 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建立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设计者采用了一种低调姿态,

将新建筑以一种简化的虚体量斜置于旧建筑后面,突出原有建筑的对称秩序和显要位置。这种谦卑的态度换来的是整体的和谐关系。

同时,历史和现代之间的衔接得以平缓过渡。

余下的空间全部处理成流动性的开放空间,绿带和线形硬质铺装结合,形成具有活跃肌理的现代景园。新建筑在紧贴老馆穹隆处弯曲内凹,在保证老馆独立完整性的同时建立了两侧场地的空间联系。

沿用地周边的环形通道解决了车行交通问题,窄向一端依道路开辟停车场,与人行入口拉近了距离。整个场地设计思路清晰,新旧建筑逻辑明确,建筑主体特征被整体的庭园背景衬托得非常鲜明。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6、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营业办公楼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营业办公楼的场地设计是寓传统意味于现代形式的一个尝试。

设计者遵循中国传统都市的基本规划原理,如建筑坐北朝南、两翼对称等形式,同时将建筑布局以“天圆地方”的图示结构组织,隐喻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思想理念。

整栋建筑设计成全封闭的院落围合形态,整个用地也被划分为边缘空间、建筑用地及内部庭院用地。

场地的南区为正门广场,两侧是整齐的绿地、喷泉池、银杏树和雪松组成的绿化空间。东西两侧为汽车停车场,北区为大片绿化带兼休闲运动区。这种布局和中国传统的住宅空间序列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的车行交通借用了城市街道。停车场则分别以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解决。绿地的设计是极具特色的,中心花园是网格式的现代花园,建筑周边则用行列式的树

林形成完整的绿化前区,缓冲了建筑对街道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街道的空间层次。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7、河南艺术中心

河南艺术中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集中式场地分区的例子。

由于用地靠近郑东CBD中心区,周边环境中的国际会展中心、高层宾馆、写字楼等建筑形成的城市整体尺度非常巨大。 在整体设计的原则指导下,采用了与周边城市尺度相协调的建筑处理手法,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艺术馆等内容集中布置在一个大的形体内,并将其置于扇形基地的西侧角部。

用地被建筑的边界作了斜向划分。留出的大面积开放场地在形成亲水休闲空间的同时,尽可能为城市提供面向人工湖面的广阔视野。开放场地上布置下沉广场和集中绿地。下沉广场作为露天集会和室外观演的场地,在空间序列上成为进入艺术中心的前奏。

集中绿地下面布置地下停车场,使全部停车位从外环境视野中消失,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环境景观的整体气氛。整个场地设置了车辆环形通道,在建筑内部和室外广场部分设置了步行通道系统,南北两侧分设多个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

地下停车场通过顶部玻璃体采光,这些玻璃体散落在下沉广场和集中绿地上,成为整体环境中景观雕塑,与主体建筑共同渲染着艺术中心的氛围。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集中式场地布局是协调大尺度城市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8、兴义一中

兴义一中新校区的用地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依照高差变化分为三部分功能组团:前部靠近公路的陡坡处布置教学区,自入口、大台阶、中心广场至图书馆形成一条明确的轴线,建筑层层跌落、气势恢宏,强化了建筑与山势浑然一体的氛围;

中部地处山腰,地势平坦,布置运动场和体育馆,形成空间开敞的文体区;后部沿谷地布置生活区,分别是散点式的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宅,与教学区的强烈中心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顺应地势,按不同功能类型分别构建秋序的处理方式,是注重环境和空间整体性的一种体现。

依山势开辟外环道路,串联各功能区,组织车流,内部则连以石级、步廊、曲道、长桥等步行系统,实现人车的明确分流。整个场地内的绿地面积很大,以集中绿地为主,在教学区的室外广场点缓以各种形态的独立绿地,在教学楼和运动场周边也植有部分边缘绿地。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9、哈尔滨市少年宫

这是哈尔滨市少年宫设计竞赛的一个参赛方案,充分体现了整体设计原则: 在严谨考虑周边环境肌理后,确定了由三个广场统率起群体空间的布局。

首先将主街对面的北方大厦对称体量的轴线引入基地,形成主入口广场;其次朝红博广场方向由新老建筑围合成开放性的公共广场,与广场中心建立轴线联系,为保护建筑提供足够的观赏空间,形成建筑群体的次要入口;三是在用地东北角设服务入口及停车场。三个广场之外的用地满铺建筑,临街的界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使街道的空间得到整合。

满铺建筑的做法并没有使空间局促压抑,相当一部分面积设计成一层的展览空间,其上的大面积屋顶平台在周边线形建筑群体围合下,形成尺度宜人的内广场。保持开放空间的延伸与渗透,增加了广场的空间层次。

场地中的绿化很有特点,一种是独立绿地,有保护树木的绿化天井和主入口广场内的树池;另一种是集中绿地,为保护建筑提供景观背景。景园设施借用了多种建筑手段,以台阶、矮墙、平台、连廊、院落、广场和天井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10、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场地的建筑内容组成比较复杂,包括培训楼、接待中心、健身中心、餐饮中心、办公、会议斤、大报告厅等多项。此外,还要解决各部分入口广场、内部庭园及停车场等场地。

除了功能要求外,基地地貌条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南

北两条边界道路之间高差近4m,给场地设计带来难度。

设计依照功能分区布置,将整个用地分成四个区:培训、会议和大报告厅集中在一起;餐饮、接待独立成另一区;前广场和后广场分别独立成区,解决不同功能部分的人流集散和后勒服务等内容。

作为核心功能,学术交流所包含的培训、会议、报告等共用一个主入口,有开放性的和大尺度的入口广场为其提供使用和礼仪性空间。

后广场主要解决停车和后勤服务;围合在建筑体量中的

内庭院则完全以观赏和游憩为主,解决建筑采光、通风,并使基地的高差得到利用。

建筑物布局

交通组织

绿化与景园配置

用地划分

部分内容转自张伶伶,孟浩所著

《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场地设计》


感谢 同济尚谷设计教育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sg-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