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设计竞赛,不应该玩套路/
设计竞赛,不应该玩套路
2021-07-21 21:28:482679浏览
设计竞赛


竞赛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



从摩天大楼到林间小屋,从文化地标到福利住房,只要设计师愿意,几乎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竞赛主题。


近些年,国内各类竞赛百花齐放。有人粗略统计过,每年有数以百计的设计竞赛在各地举办,不少学生、设计师也在以极大地热情参与着一场场角逐。


事实上,设计竞赛确实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展现自我甚至脱颖而出的机会。


2005年,30岁的马岩松就是通过参加一场在加拿大举办的高层建筑设计竞赛脱颖而出,作为中国设计师,首次赢得海外项目设计权。


「计成」曾经采访过的一位青年设计师,他曾在7年的时间里共计参加了30多场设计竞赛,只为表达设计、提升自己。


同这位年轻的设计师一样,通过参加设计竞赛表达设计想法、提升设计能力的参赛选手每年都有很多。


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本应该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设计竞赛,是否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套路?



01

评委是关键


就在不久前,「计成」收到一段群聊聊天记录,聊天记录显示,福建土楼(南靖)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被群内参赛者质疑有违公平性原则,具体为竞赛评委疑似为部分参赛团队“开小灶”——提前开会讨论方案。


在7月5日作品提交截止日期之前,身为协办单位之一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不慎将关于此次“土楼竞赛设计思路汇报讨论会”的院内会议通知误发到竞赛答疑大群内。


随后,引发其余参赛者不满。


原来,作为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被安排参与院内关于此次土楼竞赛的会议讨论,而黄本身正是本次竞赛的六大评委之一。


评委不仅不避嫌,还准备提前参与竞赛方案讨论,这很难让其余参赛者不愤怒。有参赛者在群内直言:“提了意见改完再跟外面的人pk吗?那还有什么好比的。”


事情意外曝光后,大量的吐槽和质疑充斥在群聊里,最后迫于压力,竞赛组委会发布公告,宣布“取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有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事情才告一段落。


无独有偶,不久前「计成」收到了一篇名为《关于此次竞赛,三问葛明老师》的读者投稿,该文作者参加了“渠园-微筑” 南京绿博园地段建筑小品设计竞赛,他认为该竞赛最终的评审结果有明显不公正的嫌疑。


这位读者分别从竞赛主题、竞赛要求以及评选过程三个方面,对身为评委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葛明提出质疑,认为其有失公允,指出获奖者与其为师生关系。


类似的现象曾发生在不少设计竞赛中,评委与参赛者“关系不错”,给熟人打出友情分,甚至利用规则内定名额的情况也存在。


一位十分熟悉国内竞赛的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很多竞赛中评委的话语权过重,他们能直接影响竞赛结果,甚至有些竞赛已然发展为部分评委的一言堂,他们能直接决定方案的去留,甚至都不用向参赛者公布具体评选理由。


也因此,很多人在遇到评委给部分参赛者提前开会等情况时难免会产生徇私舞弊的联想,甚至不少参赛者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不公平现象或竞赛黑幕。



02

举办方不专业


除了公平性的疑虑,主办方不专业、不尊重参赛者、别有用心也是竞赛中常见的雷区之一。


“近几年竞赛越办越多,除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全国性竞赛,这几年出现的很多中小型竞赛常常出现烂尾的情况,有些举办方专业程度堪忧,也导致很多竞赛最后丑态百出。”


比如一些机构为了过分追求关注度而举办设计竞赛,前期宣传、启动仪式、颁奖仪式甚至后期展览都十分隆重,用了几个月去筹划。但在收集到所有参赛作品后,他们只预留了半天时间来评选,要求评委们在几个小时内从几十份上百份的方案中选出优胜作品,最后导致获胜方案良莠不齐,引起不小的争议。


“这能怪评委吗?核心还是在于举办方不专业,也不尊重参赛者的劳动价值,他们追求的根本不是优秀的设计作品,而是流量和关注度,所以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


现在很多竞赛都会设置网络投票环节,增设这一环节除了诱导设计师们“主动”做宣传,帮主办方“拉新”博得关注度以外,对作品的优劣筛选真的有帮助吗?答案很显然,但网络票选仍然广泛地存在于大量设计竞赛中。


三年前,西湖大学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设计竞赛,主题是面向全球启动“西湖大学形象标识征集活动”。结果活动还没开始就被大量的质疑声淹没,原因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国际竞赛一等奖奖金竟然只有1万元,对比后来小米花200万邀请原研哉设计logo,差距实在巨大。


西湖大学被质疑的原因不在于奖金多少,而是设计师实在感受不到主办方的诚意。“如此声势浩大的一场国际竞赛,宁愿花钱做推广办活动,却不愿意设置合理的奖金,核心还是在于主办方不在乎设计,不认可设计的价值,其实也是不尊重参赛者的一种表现。”


另外,还有些设计竞赛举办之初本就带着很强的目的,比如软件商举办比赛为了推广软件,出版社举办比赛有收集作品的诉求,部分县市举办竞赛也有推广、宣传旅游的目的......


“主办方有私心其实也能理解,但喧宾夺主、头重脚轻,为了追求别的目的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竞赛的公平性和专业性,是对设计师的不尊重。”



03

谁在参加设计竞赛


“我们不是为了钱,竞赛奖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相比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比较‘享受’竞赛的过程。”向卫是一位设计竞赛爱好者,过去7年,他参加了30多场竞赛。


工作中,向卫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师,竞赛吸引他的既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一个表达设计、提升自我的机会。


刚毕业时,向卫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算日照、排柱网。既枯燥又忙碌,他丝毫感受不到能力的进步。或许潜意识中,他需要一个“出口”,找回做设计的初心,这是他做竞赛的初衷。


事实上,如向卫一样通过参加设计竞赛期望提升自我的设计师不在少数,尤其是年轻设计师群体。


参加这么多年设计竞赛,向卫表示自己遇到的设计师主要分为三类:


在校学生,他们大多初出茅庐,通过竞赛学习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竞赛的普通设计师,他们通常比较忙,但对设计仍有一定追求;小型工作室,他们一般希望通过竞赛打出名气,获得更多的认可和项目资源;


向卫还认为,近几年竞赛氛围日益浓厚,赛事逐年增多的同时参赛选手也在随之增加,想要在大型竞赛中获得名次的难度也攀升了不少。


“虽然有些竞赛存在不公平和主办方不专业等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整体的竞赛氛围。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竞赛还是在努力追求公平和专业,这是一种趋势。如果设计师真心想提升自己,竞赛仍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家要学会筛选。”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与鹿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


1620488627720532.gi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