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从《我的和我的家乡》中看未来建筑/
从《我的和我的家乡》中看未来建筑
2020-10-10 10:32:251913浏览
家乡,未来建筑

640.gif



image.png

非常感谢

ZOODesigner

授权 建筑小学堂 分享以下内容

(本文已授权,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



当国庆假期走向尾声,归家的孩子们又要奔赴四方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带我们再次着眼家乡中温情的人和事,久久在外漂泊归家后的你,将会怎样和别人谈起你的家乡,你眼中又有哪些家乡变化和家乡印象?(内含部分剧透)


《我和我的祖国》去年国庆收获31亿票房,进入华语票房榜前十。时隔一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如约而至。


image.png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让观众爆笑不断,是明亮爽朗的笑。而影片的基调就像海报上的一张张笑脸,但你再仔细看,每个人除了笑,脸上还滑过两行泪。观众们笑到深处却又落泪,也是明亮爽朗的泪。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祖国》是让人泪中带笑,那么《家乡》就是让人笑中有泪。


五位导演,五个故事。勾勒出一幅山河故土的画卷,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重温一下那些“含泪微笑”的瞬间,也看看“我的家乡”中的那些未来建筑。



一、《我和我的家乡》


01 《北京好人》——“家乡医疗”

一个关于表舅和侄子惺惺相惜的故事,医保卡和医疗福利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侄子为帮助患病的表舅筹集医疗费用“出谋划策”,上演了一个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3.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自截动图


印象最深的是表舅从派出所出来后,为了给侄子省下钱买车,他说回去吃蒲公英就能治病,画面是他的背影,走一步说一步。


02 《天上掉下个UFO》——“家乡旅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乡村中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黄渤在这个单元中扮演一位发明家,原型是民间发明家手工耿,“一个特别神的人,发明很多都不需要发明的东西”。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自截动图


故事中王宝强和刘昊然“唐探2.9”小队和黄渤饰演的“最无用发明家”狭路相逢,碰撞出了层出不穷的笑料。这个故事看似脑洞大开,却展现了新农村建设中一条发展旅游业的新道路。


那一句“天眼酸汤鱼,地道外星味”颇有点土味喜剧的意味,李佳琦,薇娅和毛毛姐等网红的突然出现,一下子又梦回2020。


03 《最后一课》——“家乡教育”

一个在海外教学的老先生在记忆混沌了以后只记得自己在乡村任教的最后一课,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众人合力“重现”了当年的最后一课。


5.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个故事前半段有些欢闹,后半段很温情,影片从喜剧走入温情节奏时,老先生走进教室,熟练地踢开一旁的母鸡。



6.gif

7.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

图片来源自网络


校园的窗户是孩子们走向广阔天地的窗户,朗朗书声是老年教师的心头执念。如今的建筑师建造了他当年心里的未来学校,也是学校把他带到了未来。


当那一座现代学校矗立眼前,老先生说:“你的画,老师看懂了。”


04 《回乡之路》——“家乡经济”

邓超在《回乡之路》里,饰演一个小企业家乔树林。这趟回乡之路,他像个跳梁小丑,被大师姐猜忌,被小助理嫌弃,被老同学嘲笑,还乐此不疲的跟人吹嘘搭讪,推销苹果。

最后一个反转,正是这个小丑在家乡的数年驻守,沙地种出了苹果,换回了绿水青山。


8.gif

9.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自截动图


05 《神笔马亮》——“家乡政治”

画家马亮的乡村扶贫故事,以出国留学的名义背着家人偷偷下乡扶贫的马亮为乡村带去了点点星火,妻子识破谎言愤怒不已,但登上麦田的瞭望塔看到稻田画的瞬间又为马亮由衷地骄傲。


10.gif

11.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自截动图


最温情的画面是妻子下乡拍照,马亮扮成大鹅默默守护。


12.gif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自截动图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认真地搞建设搞创作,当然也在认真点地搞笑。


五个篇章从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角度入手,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家乡全方位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回望过去,才发现周边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二、城市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特有的城市现象,有良性转变也有城市乱象,比如早期大量的城中村,拆迁钉子户,蚁族聚集地等等。那些角落里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呢?


01 北京 ·《脏街42号楼的轮回》

肮脏街42号楼的轮回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视觉叙事,描述了2008年至2017年间中国北京的一栋住宅。


image.png

image.png

2008年的42号楼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image.png

image.png

2016年的42号楼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image.png

image.png

2017年4月的42号楼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image.png

image.png

2017年12月的42号楼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这些公寓混乱的开放场所,政府如何拆除清理它们。首先第一层房屋转变为企业,以及建筑物如何在最后才恢复原样居住,本系列建筑图纸研究了城市发展中自发的民间力量与行政力量之间的关系。


首都北京发展的点滴在建筑图纸中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随着时间变迁,城市乱象的产生以及最终得到解决的过程。



02 伦敦 ·《卫斯理新城》

卫斯理新城是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项目,该项目侧重于共享利润。拟议中的“社区土地信托”利用现有社区发展所获得的利润,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帮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卫斯理新城》

©Yip Siu


这些新兴企业模块的维护也可以从这些利润中获得,而区域供热和电力,则由仓库产生的当地废物回收所得的能源提供。



03 香港 ·《垂直村》

垂直村的建设是为了解决现有住房市场上人口增长和城市增长带来的压力,以“模块化和重复性的形式,技术和材料的策略”重新考虑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住房形式。该方案对于舒适性的探索十分到位。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垂直村》

©FrançoisChantier,Maria Fernandez


该方案使用白色山墙,为每个模块在截面上提供了不同的处理,在提供动态化、丰富的空间的同时,还有助于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对话的垂直村庄。


建筑师们对城市发展的探索历久弥新,我们可能不会记得城市里哪一年发生了巨变,却能记起来哪一年搬了新家。城市里最重要的组成是居民,家乡的民居也在历经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民居建设进行时


不管城市如何变化,对于家乡的记忆总是离不开家周边那一栋栋熟悉的建筑和环境——从灰砖青瓦、老旧的木/砖石结构,到白色的瓷砖、钢制的防盗栏,再到明朗的玻璃落地窗、温馨的暖色墙纸……随着现代化进程,建设中的民居也越来越多样化,你心中的现代民居或者未来民居是什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01 《翻转土楼》

福建省永定初溪土楼建筑群布局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具有浓郁的客家民居建筑特色。于是该方案在原有土楼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夯土墙和内部柱廊的变化,逐渐扭转了内外部关系,创造更为开放的居住空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翻转土楼》

©蒋东霖、麻新悦、戴明琪、田绍弘、朱逸龙


从下往上,居住区逐渐由原来的躲在墙后转向向外开放,面向山川。人们的生活场景、祭祀活动和农耕活动都在建筑中展现出来。建筑的垂直高度记录了空间的内外颠倒,使内部空间面向自然。


02 《浮标》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浮标》这一作品设想的民居就像漂浮在水上的浮标,提供了新奇的思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浮标》

©Helena Lecocq


面对着不可逆的自然变化,人类的智慧也在民居设计中展现出来,我们如何在当下或者未来建设我们的家园,这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命题。


03 HUD经济适用房

该提案对当地特有的民族表示了尊重,并与周围地区和整个环境建立联系,促进社区建立起强大的的复原力,以及租赁至有限权益的合作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Affordbale house in the US Department》

©Helen Farley , Kelley Johnson , Eva Leung, Jackson Lindsay 



四、未来建筑畅想


《最后一课》中,儿时画的乡村小学,即便没有色彩,那时孩童心里的未来学校,长大后曾经的未来学校就变成了现在时。未来建筑与未来建设者可能都正在大家的心里萌芽,你心中的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子呢?


image.png

《最后一课》剧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未来房屋


故乡离不开建筑,更离不开人,因此要说到家乡的未来建筑,首先想到的就是住宅。


由美国住宅协会(AIACRAN)赞助的“HERE + NOW  面向21世纪的房屋”竞赛就旨在设计未来住宅,要求作品了解背景、文化和乡土语言,并充分接受21世纪的技术和家庭观念。下面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参赛者们交出的许多创意答卷~


《城市反纪念碑》概念是从河流中汲取能量,并具有可充气外墙等创新功能。该设计试图解决土地和洪水等问题,这将在未来影响许多城市。


image.png

《城市反纪念碑》

©William Maddinson


《国内复制品》是一种新型住房,浮动房屋是用机械制造的木结构建造的,这些木结构将在当地制造并分配给贫民窟居民以进行自由组装。

image.png

《国内复制品》

©Superficium Studio


《Freespace》认为3D打印将为城市建造个性化公寓楼,居民可以在其中3D打印自己独特的居住空间。每个居民都可以使用自己的3D打印机,使他们能够在需要时对其居住空间进行更改或添加。

image.png

《Freespace》

©Nicholas DeBruyne,Ryan Cotterill


《Happy Nomad》是一个包含垂直塔的建筑系统,同时支撑模块化居住单元和公共空间的分支平台。它旨在迎合一种新的游牧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地到处移动,而不是扎根于一个城市。

image.png

《Happy Nomad》

©Dagmara Zurek,ZuzannaKołakowski,Magda Blicharz


《Hour Hour》中的人们居住在小型雕塑房屋中,这些房屋可以通过加热的气球在城市之间飞来飞去,居民将在移动到下一个目的地之前将移动房屋暂时停靠在城市框架结构中。

image.png

《Hour Hour》

©Studio McLeod,Ekkist


《丰盛之屋》是一栋细长的垂直房屋,由回收的塑料和金属制成。占地面积小旨在解决土地稀缺问题,而使用再生材料旨在解决资源稀缺问题。

该项目设想通过高架在城市其他地方的环形通道将多栋房屋连接在一起,以便为居民提供公共公园和城市农场。

image.png

《丰盛之屋》

©No-To-Scale,Joseph Robert Goodwin


《创意胶囊》认为,未来的人们将生活在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胶囊中,这些胶囊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家庭的成长而扩展和适应。

image.png

《创意胶囊》

©SomePeople


《城市云网络》项目设想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将在香港等城市的高层建筑之间的空间中建立一个庞大的相互连接的寄生结构网络。这种高架的房屋,人行道和公园网络将由回收材料建造而成,并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和电力建筑。

image.png

《城市云网络》

©Cievanard Nattabowonphal,Montakan Manosong



02 未来校园

家乡的建筑,怎可少得了充满青涩回忆的校园?除了书声琅琅的现代化教学楼、恣意奔跑的绿茵大操场……未来的校园还会在怎样的创意空间里激发新的青春记忆?

一条新的行人主干道与原校园机理平行,构成一个H-plan的排列形式,创意中心的屋檐可兼作太阳能连接器,形成能源网络的基础设施。

咖啡馆和社交空间穿插于沿路小径,可用作非正式的聚会,景观空间因蓄水池、防风雨休息区和被保存的标本绿化树而被激活起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未来校园 – 都柏林大学》

©Steven Holl Architects


03 未来机场航站楼

离家多年,每次回乡总是兜兜转转。不想故乡只剩冬夏再无春秋,想家时,就在家乡的天空上划过一道漂亮的云线。家乡未来机场的蓝图,笔给你,由你来绘!


image.png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现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image.png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未来设想

©CRAB


image.png

香港国际机场现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image.png

《浮动航空城》——-香港国际机场未来设想

©WAD


image.png

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现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image.png

《绿色通道》——–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未来设想

©BANIYA



五、“未来场所提案”版图

除了从小长大的故乡,世界地图上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曾到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总会是世界上某一部分人的故乡。虽然我们未曾踏足,但建筑可以留下踪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Zoo这里一系列的未来场所提案:世界地图足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世界地图足迹概念解析

©Zoodesigner


01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位于马达加斯加的复合居所

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我们为其设计了一座能够延缓水土流失,恢复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伊甸园。


通过引入外来先进建造技术、材料及环境治理方法,外来建筑师们搭建起模块化的居住单元并集中向上发展,同时开始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在这里,人与动物不仅有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公共场所供人们学习与生活。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生态环境观的改变以及付出的努力,马达加斯加将慢慢恢复以往的面貌。

image.png

《化险为夷》——马达加斯加复合居所

点击观看作品故事视频

©Zoodesigner


02 当建筑可以传递幽默

位于纽约的人类新居所

“在纽约一切都是聚世界之大成,它们彼此龃龉又并行无碍”,这座来自纽约时代广场的高楼竟然会对我开玩笑?在5G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它的核心在于重建我们认知结构,在人类从事的各种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都有一个重新构想的概念,而我们就在思考建筑在未来的重新定义。


当互联网和建筑融为一体时,当建筑成为人们发生互动的媒介时,当这个建筑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承载人们的活动时,那么这个建筑将会产生跨时代的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幽默便是最能触动人们的一种方式。


image.png

《幽默之王》——纽约居所

点击观看作品故事视频

©Zoodesigner


03 世界各地的居所正在持续“搭建”

To be continued……

image.png

/ 印度 · 金奈 /

image.png

/ 中国 · 云南 /

image.png

/ 意大利 · 罗马 /

image.png

/ 马来西亚 · 仙本那 /


家乡的建设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建造离不开设计师。作为建筑设计者,用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实实在在的创造力去让记忆中的家乡更加美丽,而“乡愁”成为希望,而不是遗憾。


 免责声明:本文文字和图片根据Archdaily,BEEbreeders,Bustler等网站的网络资料汇编整理,原始版权属于竞赛主办方和竞赛设计师所有,图片均以标明来源。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方删除。本文系编辑团队原创排版整理,禁止以ZOOdesigner编辑形式随意转载,授权请留言。



感谢 ZOODesigner 授权分享

微信ID:gh_3df8de66bdda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XU


版权声明

    内容由 ZOODesigner 授权建筑小学堂编辑发布

    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


640 (3).gi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