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建筑档案对话宋照青丨建筑师应更加关注建筑的社会性思考/
建筑档案对话宋照青丨建筑师应更加关注建筑的社会性思考
2020-04-14 11:31:591701浏览
宋照青,建筑师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档案。原创 档案记录人 



Oct.

15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日清设计创始人

总建筑师


宋照青



1.jpg



我不在意引人注目,但我在乎名声,诚信和好口碑是我人生的荣誉。我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也热爱对建筑倾注全部心血和情感,完成艺术品的过程。



丰富的经历让我拥有多元的视角,一边是国际视野,一边又回归传统。





“作为建筑师,只有不停实践才能提高自己,我还年轻,不想把设计语言固化。在实践中,我一直尝试以不同角度看待各种手法实现的可能性,以不同语言解释所谓的场所定义。


 ——宋照青




1995年-1998年在新加坡日建设计国际部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那里,我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设计师,并在工作中学到对专业技术问题更为先进的思考研究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的眼界。

 

1998年,我接手了上海新天地项目,这个项目对我意义比较重大,算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

2.jpg

宋照青手稿 _太平桥地区的规划设计

我一直认为地段与场所的人文、情感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环境的特质发掘都寄托于场所的情感发掘。


所以当业主跟我说,希望能在上海的传统里弄的夜晚听见留声机里周璇的歌声。我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老上海的传统画面,为此我还特地去看了老电影《马路天使》,听了《夜上海》这些歌,用心感受老上海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情调。

 

项目中,我们因地制宜,做了大量测绘和调研,将太仓路到自忠路、马当路到黄陂南路这两个地块与处于其间中共一大会址很好地融合,在保护周边环境的同时延展了体验式商业街区。

 

当年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场所与地段设计》,从做研究生论文到新天地项目建成,我的整个思想是一个从研究讨论到印证的过程。



3.jpg

4.jpg

上海新天地


国外的工作经历,大量项目磨练,使我对地产行业具备超前思考和判断,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也开始思考中国地产行业的前景。完成新天地项目之后,我认为这是一个适当的时机走自己职业和发展道路。

 

上海当时提倡所谓海派文化,充满了欧式古典建筑和各式色彩,跟我传统建筑理想不一样,我想做更纯粹的建筑,于是取了正本清源的“清”字,2001年,成立了日清设计公司。



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可以自然,也可以商业。





“好的建筑一定能够在城市贡献、质量持久、时代精神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和发扬。我自认为之前的项目没有达到这几个标准。但作为建筑企业,我们一直秉持着尊重自然,遵循建筑规律的初心去做商业开发。


 ——宋照青



中国传统的建筑理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就像《周礼·考工记》里“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秩序空间规划有非常清晰的阐述。


6.jpg

禁城三大殿轴侧关系示意(左)“大家”中轴四重院落鸟瞰(右)

 

苏州万科“大家”项目接到之初,我就思考尝试用中国传统空间理论来进行秩序化空间和层次化空间的设计。

7.jpg

红外线的虹线


结合项目两个地块中间有一条公共河流的自然条件,将城市的环境跟居住环境,自然分区,做到既联系又隔绝,本身的地块也变成更小的组团关系,在大社区里合理地体现出秩序空间。

8.jpg


“大家”第二进院落连廊

9.jpg


“大家”第四进院落

10.jpg“大家”双桥连接两岸


苏州万科“大家”项目

改变了传统居住空间里的

“四菜一汤”——

绿地、建筑、围墙硬分界、出口

11.jpg


中星美华村远景

 

中星美华村,完整保留了将近20栋老房子和周边的历史环境和大量的历史植被,对环境做到极致性保护,将项目本身与城市的自然景观、老建筑融于一体。

12.jpg

俯瞰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秦二世遗址公园场所环境整治,结合秦二世胡亥陵的环境将大部分新建筑置于地下或半地下,保持了整体环境的自然植被,并形成场景暗示,让人深切感受胡亥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和秦王朝如何折戟沉沙地最后走向灭亡的一个过程。

13.jpg

秦二世遗址公园场所营造


 


为项目本身与周边环境赋予同一个语境,以建筑来体现城市的特色、以建筑语言来诉说历史,也是建筑自身生命力的体现。


不为数字活着,才是真人的状态。





“作为职业建筑师来说,我一直秉承个人情感与建筑情感,个人和公司完全分开。为了企业,我会有所牺牲,严格意义上也不叫牺牲,我所追求的东西,求仁得仁就是最好结果,我会为生存的高度去努力,但不会为数字活着。”


 ——宋照青




原境界美术馆,从营业到现在每年都亏损得一塌糊涂,但直到现在还安安静静地开门迎客。

14.jpg

原境界美术馆

 

每个人做很多事情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每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总会有别的追求,这些爱好和喜好需要一个空间来容纳,这是我做原境界美术馆的初衷。

 

日清作为一个公司的经营应该按照公司要求、市场规则开展,日清必须要有盈利才能生存;原境界美术馆不一样,它更多承载的是我对环境、设计本身和艺术的认知。


15.jpg


观展

 

在原境界,我可以跟一帮朋友们喝酒品茗、谈天说地,建筑、艺术、生活什么都好,这是值得的,经济收益不是我考虑的范畴,人不能为了数字活着。


从自我空间,延伸到对社会角落的关注。





“原境界虽然是我自己的一个空间,但它并不是封闭状态,而是有自我的同时可以跟外界交流的开放空间,原境界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角落。我的初衷是能打上我的烙印,带给环境一些好的影响就足够。”


 ——宋照青


16.jpg


 [BLOCL楼群] 摄影展2017宋照青(左)法籍摄影师Aurelien-Marechal(右)


17.gif

观展

 

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变得越来越冰冷,作为设计师,我能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冰冷?城市环境不好,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节奏快,与郊野的自然环境差远了,但城市的目的和功能就是聚集。

 

当城市里的人因为彼此情感、文化、交往需求聚集在一起,现在城市设计和发展过程却将人的需求推向另一个方向——人就像生活在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的传送带上

 

我做原境界是想让环境多元化一些,它不再是办公场所,更多是一个情感交流和社会容纳角色,也可能是城市和街道外延的扩大,应该能为周边环境带来活力。

 

我希望在里面开展各种各样活动,但有些活动曾经想过但没实现。曾经蓝天组合伙人过来时,我想过做蓝天组个展;还曾想做卡洛斯卡帕展览、西扎草图展,也跟意大利联系过……但因为人手不够、推动难度等问题而搁置。


18.jpg

 [重构]-传统建筑构件展示与再安排 2018

19.jpg

“重构”展组装现场

 

但这里也举办过很多的展览和活动,我是不反对商业活动的,曾有朋友在这里做过二手商品、手工产品寄卖展,效果不错,聚集了很多人。


 


开张到现在,美术馆迎来了各行各业的朋友,第一位客人请了槙文彦老先生,建筑圈的朋友石上纯也、西泽立卫、清华的张利老师,青年画家周雪、马新阳等,还有很多开发商、设计圈、金融界的朋友们也纷纷来过。


20.jpg

21.jpg


美术馆最重要是让人参与其中

享受这种氛围

现在国内大多数美术馆的展品

全都死在了展柜里,配上冷冷的介绍文字

跟我们现在生活没有关系

我认为这些展品应该是活着的状态



让一切事物,都顺着自然的方向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好高骛远,追逐一个高不可攀的将来,我觉得没必要去强求一个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将来,回归内心,脚踏实地的生活更值得把握,作为建筑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不能仅仅是成为成功人士。 ”



 ——宋照青


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为金钱或成功,传统观念里不是这么看的,要找到答案就必须回归本原。在我的判断里,回归本原就是人的自然状态。




《论语·先进篇》里的一个场景:孔子问学生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几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子路说给我一个管理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我能把战车管理好。另外一个学生就说我做不了这些事,我只能在国家负责祭祀活动,把老百姓安排得井井有条。孔子冷笑。一个在弹琴的学生把琴一推,孔子问他怎么看这个问题?


他就说了一句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对于我来说就是洗澡、唱歌、吃饭、聊聊天就行。

 

这是我非常向往的一个状态,但不是说一个人无所事事。我的理解是,没有必要把自己强求到某一个极致,至少我没有那么功利想法。体现在我身上就是事业上不强求,有的时候更多享受家庭生活,花一些时间跟孩子们娱乐。


但这种不强求状态不适用于对待工作,作为建筑师,我认为建筑设计是一个艺术品完成的过程,建筑从一开始在设计师脑海中就绝不能是产品化的,而是一个情感的打造。


23.jpg

工作中的宋照青


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谈情感打造和精益求精无异于痴人说梦。作为比较底层的群体,设计师做方案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唯独很少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做出来的作品离情感打造和艺术品很远。




建筑师是慢工出细活的职业,贝聿铭先生做到102岁,建筑师成为他终身的职业。日清最近跟很多有名事务所合作中,发现这些优秀的设计师们经验扎实,对待工作纯粹,五六十岁画图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没有去考虑三四十岁成为领导,成为成功的人士。


建筑设计师应该像高迪一样把巴塞罗那放在世界的明珠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样,如果梵高把他的画作当产品来进行的话,那就不会有梵高,这个问题不言而喻


对我自己来说,我心中的人生的理想状态跟我在日清的工作状态有很大反差,我的生活谈不上松弛,只是到现在为止,我也保有自己的呼吸空间,目前的状态我觉得OK,从心境上来说,做事情不强求,追求平衡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本文图片由日清设计提供


24.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