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4个案例,诠释光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4个案例,诠释光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2020-02-21 11:54:561.1万浏览
建筑,案例

以下文章来源于优优微课 ,作者图图


图标.gif

詹姆斯.贝尔认为整个天然光的历史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对于天然光的赞美,常见诸于建筑大师们的论述:


“于我而言,光越来越多地用于建筑的美化,阴影也一直是传统建筑师的画笔。”——富兰克.劳埃德.莱特



“建筑是精巧的、恰当的、高尚的体量在光中的演出。建筑的历史就是为光而努力的历史。”——.柯布西耶

太阳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大,直到它撞到一座建筑的侧面——路易斯·康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光影就是律动的篇章。没有光,空间将被遗忘,当光芒遍布建筑的每个角落,建筑开始充满灵性。

世界上许多知名建筑,在设计上均考虑了如何把光更大程度地引进来。下面我们列举了4个案例,看他们如何打造与光共舞的恒久建筑。



圣特尔莫博物馆改建

San Telmo Museum Extension

Nieto Sobejano 事务所

Nieto Sobejano建筑事务从艺术角度和历史角度强调了建筑与社会的联系,将原有建筑改造成一件当代作品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1.png

改建设计有一个新的侧翼扩建结构,目的是容纳新的文化与商业空间,并为公众和藏品优化参观路线。

扩建部分由穿孔的铸铝面板包裹,唤起了天然石材的光泽。纹理墙像地质挤压一般,从邻近的山上生长出来出现,将博物馆的原始部分置于舞台中央。


2.jpg

3.jpg


从远处看,这栋博物馆外观看上去千疮百孔,但却正是这些金属孔让这栋建筑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都分外迷人。白天的光线会形成漂亮的光斑洒进室内,到了夜晚,室内的灯光则会穿过墙面,让博物馆在夜空下闪闪发光。


4.jpg

5.jpg

阿布扎比卢浮宫

Louvre, Abu Dhabi

Jean Nuway

11月的阿布扎比依旧如夏,正午的太阳炙烤着这片黄色的荒漠。阿布扎比卢浮宫位于萨迪亚特岛(Saadiyat)上,在阿布扎比的海岸线边缘散落着200余座岛屿,而萨迪亚特岛如今正被当地政府全力打造为“艺术文化区”。除了已经开放的卢浮宫,古根海姆博物馆、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演出中心等文化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造中。

而在沙漠与海洋的交界处,全钢体结构的卢浮宫在白色的映衬下为燥热的游客带来了一丝清凉。在接受邀请之时,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Jean Nouvel)——这位善于将当地历史文化语境融入作品中的法国著名建筑师,对阿拉伯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量。


6.jpg

阿布扎比卢浮宫创造的是一个沉静而亲切、充满了光影和映射的空间。直径达180米的巨大圆形穹顶,覆盖了整个建筑主体。穹顶包含了四个不锈钢外层、四个铝制内层,其总重量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相同。


7.jpg

穹顶极其复杂的几何纹理,成为了这座建筑最大的亮点之一。让·努维尔与结构工程师经过严谨的设计,使阿布扎比的阳光经过层层过滤、重叠后,轻柔地洒在洁白的内壁上。随着日照轨迹的变化,室内的“光之雨”也处于无限变幻之中。

8.jpg

在阿联酋当地,棕榈树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这种高大的植物为古老的民族提供了食物与养分,被视为“生命之树”。巨大的棕榈树叶重叠交合,在阳光下婆娑起舞——这场卢浮宫里的“光之雨”,与阿拉伯当地的自然景致实现了奇妙的重合。


9.jpg

整座博物馆通体白色,其灵感来源于麦地那及阿拉伯地势低洼的房屋。博物馆包含了55栋独立建筑,以容纳博物馆庞大的收藏体系。地面上则铺设着镶有铜制边框的石板,而石材的选择,呼应了不同展厅内藏品背后的时代。


10.jpg

这座海上的博物馆,被让·努维尔注入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语境,它既充满了现代感,又期望自己属于国家、属于它自身的历史与地理环境。而这样的设计语言,与它诞生的曲折历史不谋而合。


11.jpg

索恩朗香教堂

Thorne Langham Church

Le Corbusier

朗香教堂作为20世纪最震撼最具代表力的作品,身处其中,光与空间之美令人目眩。不用祷告就接受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洗礼。


12.jpg

它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打造的朗香教堂,其对于建筑界的影响力,就如同蒙娜丽莎之于绘画,麦加之于穆斯林。被誉为20世纪最震撼 、最具表现力的建筑。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件雕塑作品。

13.jpg

进入教堂,室内空间呈现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北侧屋顶压低了整个空间,为接待朝圣者而设计,强调建筑与人的关系。


14.jpg


南侧屋顶逐渐向上,悬浮于建筑之上。光从屋顶的隙缝透入室内,更倾向于表达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供朝圣者集会使用。两种矛盾的空间关系,在同一栋建筑内和谐共存。

15.jpg


朗香教堂内部光影也被发挥到了极致。阳光穿过墙面上起伏的彩色窗口,让整个教堂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在光影流转间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感。

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董功

这个项目备受争议,媒体称它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里”。图书馆位于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的一个度假社区,距离北京约有三小时车程。随着快速城市发展,北京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这个度假社区旨在为居民提供贴近自然的高质量生活环境,社区中提供一系列的文化和娱乐配套设施,海边图书馆是其中之一。该设计的主要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限、身体的活动、光氛围的变化、空气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的共存关系。图书馆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务于西侧居住区的社区居民,同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16.jpg

设计是从剖面开始的,图书馆是由一个主要的阅读空间、一个冥想空间、一个活动室和一个小的水吧休息空间构成的。我们依据每个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同,来设定空间和海的具体关系,来定义光和风进入空间的方式。


17.jpg


这张图反映了光与物质的关系,混凝土的木模肌理在光照下显得格外清晰。直白地展现了它的建造方式。同时木纹的纹理让混凝土也不再冰冷,微微发黄的光影下有了温度。


18.jpg

19.jpg

天光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从屋顶的通风孔中投射进来,然后在地面上撒下斑驳光影,随着时间在室内游走,让人充满期待和喜悦。

20.jpg

冥想空间位于阅读空间一侧。相对于阅读空间的明亮、光线均质、开敞、公共,这个空间是幽暗的、有明确光影的、封闭和私密的。空间东西两端各有一条30cm宽的细缝和外部相联系,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太阳在早晨和黄昏透过缝隙,为这个空间投射出日晷般的光束。下凹的屋顶,进一步降低空间的尺度。

这里手法很像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开窗小,内部空间昏暗,光几乎是从外喷射如室内。明暗对比极强,让光柱显得耀眼而神圣,对光产生敬畏和崇拜。


21.jpg


“光”,无处不在,瞬息万变。建筑大师们对它迷恋至极。柯布西耶说“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神奇的游戏”。路易斯康说:“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成为建筑艺术的光。”安藤认为,“建筑将光凝缩成其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建筑与光的竞赛推荐

对建筑与光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

2020  IVA威卢克斯(VELUX)建筑学生设计大赛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tIJ78JwoSkqcRIiI2D7Og


点击了解官方的竞赛介绍

IVA国际威卢克斯建筑学生设计大赛旨在鼓励和挑战建筑专业学生对日光照明的探索,并加深对日光与生命的理解,关注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健康问题,拓展日光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包括美学、功能、可持续发展、环保及建筑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式设计与分析。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