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对选择留学任然存有疑虑?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家?大热院校的申请要求到底是什么?世界名校偏爱的作品集究竟是什么?
如何避开大坑,一举拿下名校offer?

本次公开课,我们邀请了毕业于UCL的Sophie Zhang老师、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Stone Cheng以及TU Delft毕业的Ye Jin老师,分别针对英国、美国、欧洲的著名院校进行解析,根据不同院校风格剖析世界名校的申请要求以及作品集要求。
01# 英国方向
主讲导师
SOPHIE

硕士 | UCL | 建筑设计
我是建筑导师Sophie,毕业于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就职于国内外多家建筑事务所,包括建筑方案及参数化设计项目,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对参数化建筑设计以及非线性建筑设计都有浓厚的兴趣以及较深的工作教学经验。在巴院时期,在扎哈事务所高级建筑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最新的交互设计软件Unreal Engine搭建全流程建筑设计交互平台,利用Maya进行非线性曲面造型探索以及利用WASP等插件进行建筑参数化设计立面设计研究。
讲座内容
英国院校中,以UCL、AA为首的先锋派,在选拔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最为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驾轻就熟的图纸与模型的表达能力。
创新的项目题材选择
作品集项目题材的创新主要也可以体现为UCL BARTLETT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上,以AD UD为例,大致分为对应对环境问题或住房危机的离散化社区研究、可循环材料的创新、参数化城市更新逻辑研究、建筑与交互空间研究、结构创新算法研究等;UCL PART II 的建筑历史遗存问题研究、空间转译以及叙事性建筑研究;以及AA DRL的非线性建筑单体的深化探索等;
严密的逻辑性与最终效果两手抓
在过程的呈现中,tutor会关注设计思维逻辑是否严密,一步一步达成最终的结果,非常强调建筑的在地性,经常会在review中询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场地,为什么会有这个功能以及空间构成。同时在评审中也会关注重要的图纸表现,能否在图纸中看到对于叙事场景氛围的表现,譬如在建筑空间的光影、活动、材质等维度上进行评判;
创新的设计手法
在UCL开展的各种workshop中,会要求两周内就熟练掌握一套grasshopper插件工作流或交互软件诸如unity、unreal的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跳出传统设计的边界,强调跨界软件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更深层地探讨未来建筑地可能性。
导师作品




▲ Sophie作品
02# 美国方向
主讲导师
STONE

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 | 建筑学
我是建筑导师Stone Cheng,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GSAPP。在加入LAC前我曾在国内外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就职,拥有丰富的设计竞赛以及商业化建筑项目落地经验,所经手项目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各个不同类型。
针对作品集的制作过程,善于将实地落成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理论知识结合。擅长建筑以及城市空间的塑造,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设计作品的在地性,擅长通过人文社会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设计,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以及设计语言来提高设计作品的理论深度以及思维广度,更加擅长将工作中的设计实践经验结合到作品集的学术理论研究当中,使得设计作品在拥有学术方面的思考深度的同时,细节上更加细腻饱满。
讲座内容
北美大多数高校,尤其以Ivy League当中的学校为代表,在选拔学生以及教学的过程中都更加看重学生逻辑思维与学术理论的表达。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思考能力
以Columbia University为代表的高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设计”上面,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设计语言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想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当下热议的社会问题或群体问题。
探索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不会限制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借助专业软件建模计算还是通过手工制作模型或者艺术装置,教授们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narrative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并通过各种工具手段记录自己探索的过程。
研究内容紧跟时事,并注重体现个人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当下关注度高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更新都是北美院校建筑系会频繁选择的话题。除此之外,教授们也会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出发点,与建筑设计的语言手法相结合,创作出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这些内容和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园艺、陶艺、服装设计、体育运动、天文学、哲学等等。
以Columbia University为例,建筑系也会开设其他类别的如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模型雕塑等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课程,也鼓励学生将不同类型的表达手法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表达中。
导师作品



▲ Stone参加的模型展
03# 欧洲方向
主讲导师
YE JIN

硕士 | TU Delft | 建筑设计
我是金烨,毕业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擅长从概念设计到建构细部的全流程设计。
Architecture is about happiness! 如果做一件事情既痛苦又难过,那么就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吧。结束了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本科学习之后我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开始了我在荷兰代尔夫特的研究生学习之旅。毕业后在荷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回国继续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调研到设计方案到建构,建筑设计其实是一场与空间的交流,一场多方会谈。我们观察到动人的情感,找的自己擅长与热爱的方向,因为热爱才是第一生产力。
讲座内容
主流的英语申请欧洲院校大部分在西欧和北欧,例如西欧的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除此之外针对申请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同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相应的语言。欧洲院校的整体特点是偏学术和落地的。在建筑材料和构造对于设计的把控有更多的研究。在作品集内容方面,在清晰的表达个人学术兴趣的同时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
从研究到概念到设计——设计深度
作品集的整体节奏简言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做研究的精简版本。作品集在展示设计结果之前,首先需要清晰地阐述项目背景,无论是周边场地,文化背景还是社会议题。在这些背景现状之下有什么突出的问题?如何利用空间或者结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达到什么目的/结果?作品集地内容就是将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可视化地表达出来。
多元的设计手法——设计广度
在作品集的审阅中,欧洲院校也会考虑作品的多样性。在保持个人风格的连贯性的同时,每个作品在概念研究、空间尺度类型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展现申请人的专业能力。因此推荐申请欧洲院校的同学在最开始的作品选题时考虑作品集能否较为全面地展现自己在空间处理上的全部实力。
明显的个人风格——设计特色
一个独特的话题或空间形式能够在众多的作品集审阅中,让自己脱颖而出。或者是未来的或者是地域的或者是文化的,从你感兴趣的小说、电影和理论提出独特的个人见解,大胆地通过空间表达出来可以让审阅老师在众多的作品中对你印象深刻。
导师作品



▲YE JIN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