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异方建筑将以下内容投稿授权『建筑学院』发布。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序言:
文森特·斯库利为本书作序,序言中斯库利高度评价了本书,称其为:“1923年柯布西耶写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以来有关建筑发展的最重要的著作。”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建筑界的普遍认同,并出现在我们的大学建筑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
文中将文丘里与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思想和著作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柯布西耶的著作要求建筑、单栋建筑和整个城市要体现纯粹主义,而文丘里的著作则欢迎城市经验中各方面的矛盾与复杂。
两位建筑师都是真正从过去的建筑中学到东西的建筑师。柯布西耶的伟大导师是优美环境中亭亭玉立、阳光下金光灿烂的希腊神庙,他成熟的建筑本身越来越多地体现希腊神庙的具有雕刻感的英雄风格。而文丘里的早先灵感则来自不断适应室内外反要求和随着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变化的意大利城市面貌。柯布西耶与文丘里两人塑造的形象在这一方面是截然相反的。
最后他总结文丘里对美国的最大成就,认为他再次打开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美国事务的本质——小城镇与纽约市差不多——他从我们普遍的、紊乱的、大批生产的社会组织中创建了一种实实在在地建筑;他创造了一种艺术。
自序:
文丘里自我评价该书既是建筑评论的一种尝试又是一种辩解——间接地是对自我作品的一种解释。他认为本书阐述了一套特定的重点,作为认识建筑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在自序中,文丘里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坦率地写了我在建筑中喜欢的东西:复杂性和矛盾性。”
正文:
本书一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章节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作者对于自身立场的陈述。
章节二至十章为第二部分:其中2、3章对于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行了概述;4、5、6章讨论了矛盾的形式;7、8、9、10章探索了处理矛盾的方法。
章节第十一章为第三部分:对文丘里在1957-1966年的12个作品进行了解读。
第一部分:一篇“温和”的宣言
没有过多的掩饰,或者说作者根本就不想废话,整篇文章作者都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我爱建筑的复杂和矛盾。我不爱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水平低劣的建筑,也不爱如画般过分讲究的繁琐或称为表现主义的建筑。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中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主张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意义的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功能既要含蓄也要明确。我喜欢‘二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
通过运用爱、不爱,喜欢、不喜欢,宁要、不要,认为等一系列异常坦率的言语,文丘里直接亮出自己的立场——“多”并不是“少”。
第二部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3章:
作者首先谈到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现代建筑的现状,认为正统的现代建筑师认识复杂不足,也不一致。在他们试图打破传统从头做起时,把原始而基本的东西理想化了,牺牲了多样而复杂的东西。
现代建筑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不适用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形势不同了,问题成堆,数量增长,复杂度和难度增加,变化速度比过去还快。现代主义借用密斯“少就是多”这一动人但又矛盾的理论得以扩展。建筑师在决定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才会出现密斯设计的诸多奇妙的建筑,但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的问题,他的建筑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接着作者争锋相对地提出口号:”‘少’使人厌烦“。在作者看来,简单不是简陋,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了大批平淡的建筑。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定康所说的”追求简单的欲望“。但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简单的美,都是来自内在的复杂性。
最后作者认为复杂、矛盾建筑的生成有两种方法:首先,如果要表现扩大了的建筑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必须重新检验建筑方法。其次,必须承认功能问题不断增加的复杂性。
4、5、6章:
上文作者一直在倡导建筑的矛盾性,但是建筑的矛盾性是什么?这一部分就探讨了矛盾的形式。矛盾的形式分为两种:两者兼顾和双重功能。
作者通过说明建筑在设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矛盾来探讨“两者兼顾”这一矛盾形式。“两者兼顾”的对立面是“非此即彼”,而非此即彼的传统已经成为正统现代建筑的特色:承重同时作为围护墙者极少;墙上不能打洞开窗,要开窗就必须全部是玻璃;“流动空间”把室内当做室外,室外当做室内,而不是二者同时兼顾。
这种和非此即彼而不是两者兼顾的建筑是无聊至极的。“两者兼顾”才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这种包含多层意义的建筑才会模棱两可,相互对立。
“双重功能”的要素与“两者兼顾”相关,但有区别:和双重功能要素多属于建筑的功能与结构细节,而两者兼顾则侧重与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谈论“双重功能”之前一定要谈多功能建筑,在多功能建筑中整个内部都有复杂和矛盾的各级大小的运动、房间和空间。而多功能房间与多功能建筑同样是无可非议的,一个房间同时或不同时都能有多种功能。多功能的房间可能是现代建筑师考虑灵活性较好的解决方案。
双重功能的建筑要素在现代建筑中不常使用。相反,现代建筑在各个方面鼓励区分和专门化——在材料和结构以及设计和空间方面。而旧要素与双重功能要素也是并行不悖的,建筑中传统的要素代表演变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们在改变的用途和表现形式中含有某些旧的以及新的意义。旧要素反对意义的简明,鼓励意义的丰富。
接着作者单设一章重点探讨与双重功能密切相关的“传统要素”,并依托传统要素谈法则。
作者认为有效的法则能适应复杂的现实中偶然出现的矛盾。它能迁就,也能强制。因此,它容许“抑制与自发”、“纠正与自在”——在总体中即兴活动。
而建筑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仔细衡量得失,作出决定。他必须决定什么可行,什么有可能妥协,什么可以放弃,在何处和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他并法则不忽视或排斥设计要求和结构在法则中的矛盾。
作者认为有两个正当理由可以说明需要废除法则:首先,承认室内与室外、设计要求与环境以及生活经验所有层次的多样与紊乱。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切由人制定的法则极为局限,当发展形势与法则抵触时,法则就应改变或废除:反常与不定在建筑中是正常的。
处理法则的方法有“墨守陈规”与“权宜之计”两种。如果墨守陈规而无权宜之计会产生形式主义,而只讲权宜而无法则就意味着紊乱。如何平衡“墨守陈规“与”权宜之计“将是我们需要用时间去探讨的。这种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解决传统元素的问题。
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现代建筑师对传统要素的开发十分有限,建筑师必须运用传统使他们的建筑生动活泼起来,这里所说的运用指的是”非传统地运用传统”。
7、8、9、10章:
论述了“建筑的矛盾性是什么?“,接下来谈谈“怎样处理建筑的矛盾性?”。
处理矛盾有“适应矛盾”和“矛盾并列”两种方法。适应矛盾就是容忍与通融,允许即兴活动,它包含着典型的解体——结果以近似和保留告终。矛盾并列就是不妥协,它包含着强烈的对比和不调和的对抗。适应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纯,矛盾并列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强。
适应矛盾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为局限于采用笔直的矩形形式,据说这是由于框架结构和成批生产幕墙的技术要求,一个个如此单调的建筑构成了今天我们逐渐趋同乏味的城市。对此,作者批判道:“只有一件事是明确的——假的统一,绝不会产生真正的城市。城市和建筑一样,是复杂和矛盾的。”
如果“适应矛盾”相当于温和疗法,那么,“矛盾并列”就意味着电休克疗法。矛盾并列的表现形式为不协调的韵律、方向、毗邻,特别是表现为重叠——各种建筑要素的重叠。
重叠是兼顾而不是排斥。它能把对立而不相容的建筑要素联系起来;能在总体内容纳对立的东西;它能适应有效而无前提的推理;它能富有多层意义,因为它涉及变化的环境——以不熟悉的方式从意外的观点看熟悉的东西。重叠能产生真正的丰富,不像典型的“宁静”建筑那样只是银幕般的表面丰富。
纵观我们的城市,的确存在一些因为“矛盾并列”而使得建筑立面生动活泼的案例,但它们大都出于意外而不是出于设计。
值得庆幸的是,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有些城市规划师如今在其规划中比建筑师在其建筑中更倾向于责问正统的分区规划的真诚性和允许采取强烈靠近的手法,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反言之,建筑师该反思了!
室内和室外的不同是建筑中矛盾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作者为探讨怎么处理这一主要表现形式而另辟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处理这一矛盾时,通常采用的是形式上的联系,也就是室内词汇与室外词汇保持一致。现代建筑则因为新的机械设备的出现而倡导室内外的连续即流动空间。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室内的基本功能是围护而不是敞通,并将室内与室外隔开,室内与室外是不同的。康曾今也说过:“建筑是藏身之所。”
有效区分和联系室内外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用房间是空间中的空间念的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近代建筑;另一种则是将室内外的矛盾表现为一层脱开的里层。
脱开的里层指的是里衬与外墙之间创造的一层额外空间,在处理方式上有封闭与开放两种。这是一种值得现代建筑引用的用来处理室内外不同的矛盾的解决方法。因为建筑应该被构思为界限明确的各中间地带的组合。这并不是指有关场所和时机的不断过渡或是休止的延迟。相反,它指的是与空间流通的现代概念和消失空间之间一切连接的倾向决裂。
设计从外到内,同时又从内到外,产生必要的对立而有助于形成建筑。由于室内不同于室外,墙——变化的焦点——就成为建筑的主角。建筑作为室内外之间的墙就成为这一解决方案及其戏剧性效果的空间记录。承认室内外之间的不同,建筑再次为城市规划的观点打开大门。
最后,作者将谈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上升到墙城市规划的高度,探讨了建筑矛盾性对于总体的影响。他强调的整体统一并非简单化,是兼收并蓄的困难的统一,而非排斥异端的容易的统一。
作者呼吁引用建筑中的折射手法,即利用个别部件的性质而非其位置和数量,丰富表现总体。折射是区分各种不同部件并暗示连续性的手法.它可以引起悬念,这在大而有序的建筑群中可能是个建筑要素。
遗憾的是现代建筑在所有尺度上都拒绝使用折射,如果折射能在许多尺度上出现,就能产生程度不同的强度——连续性。
第三部分:作品的诠释
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他在1957-1966年所完成的12个作品。将作品诠释摆在最后是因为,作者希望通过上述十一章节的苦口婆心的论述,让读者形成一种新的建筑评论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更好的解读自己的作品。
12个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1.皮尔逊住宅,宾夕法尼亚州栗子山,1957年
2.詹姆斯·杜克大楼整修,纽约大学美术学院,1959年
3.海滨住宅,1959年
4.北宾州访问护士学会总部,1960年
5.罗斯福纪念碑设计竞赛方案,1960年
6.餐馆整修,费城西部,1962年
7.米斯住宅,新泽西,1962年
8.宾夕法尼亚州栗子山住宅,1962年
9.基尔特公寓,费城,1960-1963年
10.喷水池设计竞赛,费城,1964年
11.俄亥俄州一镇的三座建筑,1965年
12.波士顿普利广场设计竞赛,1966年
总结:
1966年出版的两部著作可以说是战后建筑发展观念性转变的重要标志,一部是意大利建筑师罗西所著的《城市建筑》,另一部则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著的这本《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文丘里着眼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范畴,批判理性主义连续性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他立足文脉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途径和批判性,促成了对历史价值的回归,呈现了对建筑回归历史的社会责任。现代建筑运动明确地以摆脱历史的途径获得其自身的历史地位,而文丘里的理论鼓励了以后一批建筑师抵抗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并获得了尊重地方传统和城市文脉的建筑设计实践的成果与经验。
*本文由异方建筑投稿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