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软件:SketchUp, Vray for SketchUp, Photoshop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李浩宇同学,在本期教程中,他依据一副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摄影作品,再创作了一幅CG作品,营造了不同的光照氛围,反推照片的过程是非常锻炼观察力和空间思维的,这大概算是新时代的写生练习。
写在前面
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张flickr的摄影作品:
个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现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照片——简洁纯粹的体块穿插,通高玻璃外墙明确分隔空间,同时很好地将室内外空间融合。
室外的水池平静柔和,很好地中和了大理石-钢材料冷酷的质感,也借助水的反射为实墙封闭的空间引入开阔的自然景观。
左侧的人像雕塑,体现了密斯的建筑在追求永恒之美的同时对人的关怀。
模型和贴图
模型来自3D warehouse,细节做的出人意料地棒,除了雕像:
人家密斯真正放的是这样的姿势好嘛:
索性我就把这张素材里的雕像扣出来放到模型里,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贴图方面麻烦的就是墙壁的大理石,翻遍了整个CGtexture和半个Google,也没找到一张比较符实的,然后就用模型自带贴图了(正是因为不同风格的贴图,也让自己的作品有了特色,毕竟临摹作品生搬硬套没特色也不好)。
大理石贴图起初是把每块大理石建模,每块的贴图坐标单独调整来做出纹理变化,但是缺点是建模出来的石材接缝非常呆板没有变化,所以只好自己PS手绘了接缝制作了bump贴图,但这样一来却丢掉了大理石的纹理变化:
如果大家谁有更好的办法制作大理石材质,可以一起讨论。(韩世麟注:可以用大理石的素材去色调曲线,和Bump Map正片叠底到一起。)
灯光材质与渲染
首先调光照,起初使用Vray物理天空,后因为物理天空的蓝色对场景影响太大取消:
另加两盏片灯补光,左边的来出屋顶和地板的边缘被打亮的效果,右边的打亮庭院,为了更好出大理石质感和水面反射:
为了防止室内进光过多,手动拉了一些面做遮挡:
材质都是常规调整,无非是反射,光泽度和bump贴图的反复调整:
渲染参数方面,受限于电脑硬件和时间仓促,正图参数调的比较低。裁切完之后只有1732*1155像素。(韩世麟注:你really可以试试炫云。)
现在分析一下构图,其实构图的构思是要贯穿从建模到后期全过程的,在这说只是可以借助渲染正图来讲解:
我把雕像作为全图重点。
分析透视可以看到,雕像与透视线交点重合,且位于井字构图的左侧三分线处。
玻璃窗,室外,大理石墙的位置关系也大致符合井字构图。
另外,玻璃窗在地面的微妙倒影和雕像在大理石墙的投影在都在提前考虑的范围内。
PS后期
先说一下后期思路。
我的想法是假定拍摄者手持相机,站在室内,镜头对焦于室外雕像。
这样拍出的照片室外曝光正常,而室内会过暗,这本来是8位深度位图的缺陷,但这里利用过暗的室内正好形成暗角,将人的视线从室内引到室外,形成很好地视线流动。同时也营造安逸祥和的气氛。
小技巧:在所有图层上方放一个黑白调整图层,可以在后期过程中用于调整灰度分布。
PS处理步骤依次为:
借助alpha通道添加背景
处理左侧大理石墙壁的反射
处理材质
A:地板(concret)边缘被阳光打亮,使用笔刷画出一些随机的光泽,加一个色相饱和度来给光泽一点点暖黄色(随机且微妙的变化)。
注意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笔刷大小、透明度(也要变换笔刷类型,图层透明度),来制作阳光随机和微妙的感觉;
B:用mtlID通道抠出玻璃窗框,加强金属质感,调整体色彩偏绿一点(参照参考图),最后笔刷画出其在地板上的阴影和倒影;
C:手动抠出玻璃材质,调色为偏绿:
A:给雕像加阴影,因为渲染的雕像其实是二维图片,所以需要仔细加阴影细节,否则无法融入环境;
B:整体调色,给室外使用加温滤镜营造光感,并用笔刷画阳光。(因为从光影关系可知假定拍摄时间为下午),中和一下整体色调的偏冷。同时对应给室内和阴影用降温滤镜,加强室内外对比:
Ctrl+Shift+Alt+E盖印图层,使用Camera RAW滤镜。(注:提高自然饱和度,它能在提高色彩感的同时也能避免色彩过艳丽。)
最后手动加一点暗角,调调亮度对比度,营造室内曝光过暗,室外明亮的感觉。
得到成图
韩世麟的建筑图像日志的微信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