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流程通常还是比较稳定的,设计构思和解决方案本身是发散的,这俩并不冲突。
而且,通常面对的不是任务书,只是规划条件。
甚至很多时候连规划条件都没有。
这都很正常。这也是我们这个复杂的转型时期常见的现象。
你不但要知道事情怎么做,还得知道做什么,因为社会分工还没那么明确,每个环节都不得不扩大覆盖范围,出现工作交叉。建筑设计得往规划和策划延伸,而施工和厂家都往涉及延伸。
我早几年写过一个流程要点。看看就好。
前期确认所有这些事情,之后,可以开始考虑方案怎么做。
不管你怎么做,做出来的结果必须包含以下这些事情
前因和后果都很清楚,很程序化,都必须满足。而两者之间则是一个装着各种方法的黑箱,
黑箱之内,各人有各人的路数,完全是发散的。有人做个梦就出方案了,有人拍一下脑袋就出来了,有人用穷举法试错100种可能性,有人按所谓的形体推演,有人翻看经典方案选一个抄,还有人进行所谓的逻辑思考一步步进行选择,更多的人是直接按最常规的方案照搬。
这些都可以。但真相。。。哦不,最终实施方案只有一个。
我推荐新人这样做:
1 环境:四个字,高低进退。这个跟法规很密切,跟功能也有关。
2 体量:大小方圆。尺度和尺寸的大小控制,以及基本的形状。
3 表皮:虚实疏密。立面总是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虚实在于功能,疏密多来自审美。
4 立意:不拘一格。同学们都很关心的很飘渺的问题,其实只要是有情怀有亮点足矣,唯一的规则就是不拘一格。
把前因和后果看仔细,然后忘掉(其实是放进潜意识),然后先按常见的几种方法构思几个方案试试,比如拍脑袋,四步走,照搬法,推演法,穷举法,等等,然后呢,
然后进入黑箱。
所有因素和方案熔成一炉乱七八糟的开始化学反应,总之选出或生出一个最佳方案或几个备选方案。
大功告成!甩给甲方!
如果没选出来,重复以上各种方法或者再找点新方法,再生几个方案,再进入黑箱。
如此循环。
实际上,很多大师作品介绍和期刊上的方案介绍,都会告诉你一些方案生成的思路,这些方法必然是多姿多彩各有优点的,得多学多积累,必有一款或几款适合你这次的方案。而且时间长了人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几种套路,有的干脆形成单一的风格。
然后针对所有这些方法和套路,你要有自己的那个黑箱,其实是个熔炉,能够判断、选择和生成最合适的方案。
一劳永逸的唯一最优方法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