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风吹皱一池春水。
1、扰动
可以看到柯布和伊东的影子。
2、结构
虽然伊东也采用了表皮作为结构的办法,但不得不说妹岛的办法貌似看起来更高明。蜂窝铝板和椭圆板看起来还是有点儿被动。或者说总感觉伊东的一些作品中的结构和空间还是隔了层皮。比如蛇形画廊,感觉简直是巴尔蒙德送了伊东一个方案。不过伊东追求的结构表现和妹岛追求的结构消隐也是不同的方向,所以也没什么好比的。
3、尺度
4、幛子
江田公寓这个真没意识到,之前认为是根据图底关系做的。估计是很多依据共同作用的吧。之前一直感觉妹岛很少呼应周围环境,这么看还是有一些呼应的。
安藤可能也对妹岛有影响。安藤通过片墙和路径消解掉纪念性连接起自然。妹岛的方、圆本来就是片儿,通过形体的扭曲来形成路径界面与自然接触。这是两位与其它热爱完形的建筑师的区别。
另外,妹岛的空间貌似始终是低维的,单纯的平面操作,或者单纯的纵向操作,很少有盖里的建筑中那些交错渗透的空间。安藤早期也更擅长一两层的建筑,后期可能稍微好一些。
这些特点决定了如果要做图书馆或者大型公建,妹岛和安藤并不是好的学习对象。因为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啊。Orz,甚至贝聿铭做的北京中银也有点儿泯然众人了。
5、图底
图底关系,其实是从障子原型转化过来的。占据与连接,就是图底关系。
网格的偏移。
最小关联,略。
说了这么多,妹岛的微妙是怎么做到的呢?
妹岛用了一种历史悠久的方法:穷举法 (:3 」∠)
比如这个,应该不会是参数化出来的吧。所以参数化的作用,可能是对各种可能性的效率的评估,而不是一个起点。
如果一开始就很明确,还怎么暧昧,怎么微妙呢。。。 妹岛的微妙,可能也可以理解为关键点之外的放松吧。在仙台媒体中心和何陋轩中同样看到了这种放松。
这么看还是有积累的,圆形的这个特性至少被用了两次。
所以呢,妹岛真正的实力,可能在于不同尺度空间对活动的暗示、不同透明度材料对空间氛围的影响、不同形状的影响。
如果说柯布的曲线更多地是暗示自由平面,功能表现。那么妹岛的曲线更多的作为一种微妙的边界,内外的渗透,内部空间间的扰动。另外也通过弯曲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透明界面的不透明度。
正是这些研究与经验,让妹岛摆脱了密斯通用空间说辞的尴尬。(同样为障子秩序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可能是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发现了这一点,仙台媒体中心中每层请设计师设计了不同的家具,来为管状柱影响不到的区域提供暗示,而妹岛设计了其中一层的家具。
所以呢,为什么要做手工模型,为什么要在平面里画家具。妹岛已经给出一些答案了。
从没有等级的空间、结构这方面看,妹岛还是在沿着密斯的思路往下走。其实不是没有等级,而是由于等级的连续变化而难以察觉了。
密斯后期结构出现了一些匀质的表达可能是如果不表达的话真的太无聊了。妹岛就没有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通过群落、透明性、尺度的变化来增加多样性,这样每个体块就可以放开了往抽象、单纯地做了。奇怪的是妹岛的东西里貌似很少见到相同的单元。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有轻微差异的。
总体来看:妹岛的作品中呈现出惊人的连续性,前半部分可以看出墙体由直线,偏移到曲线的转变;后半部分可以看到体块间由密不透风到狭缝到图底到偏移到最小关联的转变。而内因是尺度、渗透程度、透明度、维度的连续变化。
做完这些工作妹岛能有觉睡才怪!而妹岛能甘心把这些工作量产生的丰富细节做得让人不知不觉,真是好心态啊。
引用文献:
SANAA建筑设计中的四个空间原型_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