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写一篇关于考研经历的文章,说实在有点难以下笔。时隔数月,很多感觉都已经模糊,我的确是个忘性不小的人,只记得复试结束时的唯一感触就是,这个漫长的副本开荒到最后终于要打通关了。
所以让我们换个思路,既然将考研定义成副本,那我就大致写一写关于这个副本的攻略吧。当然不仅仅是“t拉好,治疗奶好,dps输出”这么简单,但也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只是记录对待每一只boss即每一门科目的态度与策略。
学弟学妹们可稍作参考,也可以坚持与把握自己的节奏,毕竟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最终的通关才是目的。
也或许通关也不是目的,自己真正从中得到了多少,所得所体验所感悟的,才是这段开荒旅程意义所在。
(注:副本,即游戏里的特殊地图,玩家可组队前往,副本内含任务或者要击杀的 boss,boss 有一定血量与特定的技能,将之击杀后会掉落奖励物品与装备。)
副本boss 1 专业课
血量:150战斗
时间:180分钟
准备时间:8个月
攻略
其实在面对专业课这只 boss 的最初,面对的是关于方向的选择。
我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要说选择的原因可以说出很多,从性格慢对3小时快题的掌握不来,到自己原本对中外建筑史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与兴趣所在。总之我觉得无非是个人认清自己的追求,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在“选择”上。
所以在一开始就做出了方向选择的基础上,我大致说一说自己的专业课准备历程。
4-7月
先大致将中外建课程录音从头至尾听完了一遍,关于中建史开始做了一定的笔记与整理,这一工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一边听录音一边看ppt一边打开word记录一些自己认为的重点,包括文字与图片。在我看来,这要比纸笔记录更快捷,又比只听一遍音频更过脑。
7月
我将中建史大致过完了一遍,窃窃自喜以为专业课初步复习完成了一半,但是后来接触外建史课程我才发现我错了。
外建史的复习工作量,在后来看来,大约为中建史的4倍。外建史的内容、它的灵活性、它的图量与重点需记忆的理论量,都远远大于中建史。但同时,它对于我的回报,包括对于建筑理论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甚至对于大综合小快题的理解,都是提升极大的。
8-10月
我每天抽出下午效率最高的 4 个小时来听卢老师的课程录音同时做笔记与整理。笔记整理得很慢,力求消化每一句话、每一张图,将之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来记忆。与此同时也每周都去听现场版中建史课,通常在听课的前一天晚上可将第二天要讲的中建史内容先过一遍,以提高现场听课的效率。
11-12月
开始强化关于画图的练习,中建史的画图比较固定,但需要大量的理解加记忆。而外建史的画图题相对更灵活,图量也更大,相比之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资料推荐
关于教材、录音、ppt之外的辅助书籍,关于中建的复习,我推荐《华夏意匠》辅助理解、《清式营造则例》作为画图参考工具书。
关于西建史,书太多了,如果感兴趣我觉得可以从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与《建构文化研究》开始读起,通俗易于理解的同时又可培养这个时代较为主流的建筑理论观与价值观。
副本boss 2 大综合
血量:150战斗
时间:180分钟
准备时间:8个月
攻略
我曾经无数次听到身边的吐槽:“大综合无疑是性价比最低的一门课了”诸如此类。11 本书,伴随着好几门全新的、本科甚至从未学习的课程,如室内设计、建筑批评学、建筑特种构造等,实在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好在要认识到这个阶段要面对的确实只是应付一门应试考试,在能力范围内无需彻底吃透,只需把能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好,掌握不了的知识点看个眼熟,也就能求个心安了。
复习时心态的确太重要了。太松散太疏懒的态度当然不好,可是太认真太苛求也未必能提高效率。(想想我最开始看书的时候,看到了建筑批判学,觉得新奇而大感兴趣,的确是想好好学习吸收与理解这本书的所有内容的。花了三个星期通读了两遍之后就果断放弃了之前仔细钻研的念头,转而端正了态度,只把它当成考试的一门科目来认真对待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例,具体还是视个人情况而定。)
以下是我大致回忆了自己的大综合复习历程:
3月-8月
首先是中外建史,从听录音开始复习,之后开始看建筑批评学,通读两遍终于知道这本书在讲的是什么之后开始看城市设计与室内设计,把这些偏重于理论的课程大致过了一遍之后。
8月-10月
开始整理与构造特构、建筑物理等需要集中记忆的知识点。同时,由于到了校园内,所以有一定的便利当堂去听中建史课与建筑批判学课,近距离与老师接触,不光是关于应试的帮助,更多的是得到关于自身素养的提升。
10-12月
就不强求多么理解,更多的是多记忆。将整理好的考点多过几遍,也对于考试的自信心有提升,所以最终还是回到心态的调节上。
副本boss 3 英语政治
血量:100+100
战斗时间:180分钟+180分钟
准备时间:10个月
攻略
战线最长的是英语,战线最短的是政治。
这两门学科,在我看来,底子是一部分,死记硬背也是一部分。
英语
在7月之前,将考研单词过完完整整一遍,在7月份之后我开始做真题的阅读,大约每天两个小时,一直到9月份之后,保持每天一篇阅读一节单词这样平稳的节奏,也并没有做过多的集训或突击。
政治
我一直觉得答政治题是一种能力,一种敏感性,能嗅出出题人的意图,答到点子上。
但,既然是考试,同样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20天20题、风中劲草、肖秀荣4套等等,身边并不缺资料,但缺的是认准一份或几份资料认真记认真背认真钻研的劲头。
我在10月份开始看政治,开始看的是教材试图自己先理解,11月份发现进度比想象中的慢于是开始看辅助资料上的整理内容来理解记忆,到12月份开始多做真题,直到最后我想我也并没有掌握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但是把能记住的记住,考场上能写的都写上,就对得起肖秀荣任汝芬等等等等了。
最终boss 复试
血量:100战斗
时间:6小时+面试10分钟
准备时间:1个月
攻略
复试首先是确定导师,尽早联系来得好,最好初试考完就大概确定自己想要的方向、心仪的导师名单。且我感觉复试准备时间1个月里是来不及包括作品集制作的时间的,最好刚刚考完初始就着手准备作品集,不管报导师时作用大不大,毕竟有备无患。
联系好导师之后就开始准备复试,一般一个月时间足矣。一般都会报辅导班,按照辅导班的节奏,勤勉的就咬咬牙一天一张复试快题模拟,一般的就两天一张快题,最不济一周也画上三张。
加上之前积累的基础,我相信快题并不难攻克。而且在我而言,准备复试时虽然每天画图画得腰酸,但是认识了许多朋友,每天待在尚谷都很开心,早中晚餐餐和朋友一起吃得很充实,每天尚谷的老师都陪在我们身边,所以这种经历回想起来实在很愉悦。相对于复试紧张的气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开心心处之坦然地面对发生的一切,这对无论是去见未来导师,还是准备复试快题和准备最后的面试,都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最后的面试更加灵活,也更加针对个人自己的情况,在此不作多赘述了。
后记
这份“攻略”写了快半个月,也有点虎头蛇尾,好多话不知道用怎样的角度讲。
我原本想讲一讲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考研,讲一讲6个月每天机械、重复、不带手机早出晚归的生活,讲一讲初到上海陌生的环境租房里的老鼠,但是把它们都打出来之后发现这些诸如文艺感伤吐槽之类都没什么必要,并没有那么大的参考意义。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每个阶段想达成的目标,那当然也该有确立这个目标之后为它作出一定牺牲的觉悟。
我玩了5年的 World of Warcraft ,团队副本raid打了3年。14年年初因为考研而决定afk(即away from keyboard)。
我提出 afk 的时候一起开荒的团队团长并没有过多挽留,但他和我说,我是团里副本态度最认真的团员,用这种态度能够达到任何目标。
也许把考研比喻为打副本并不恰当吧。在我身边,有人看重过程,有人看重结果,但我觉得,人生在世重要的是体验。
打游戏打的也是体验,通关的体验、失败的体验、与队友同生共死的体验、推倒boss成为人生赢家的体验,等等等等。而考研同样也是一种体验,为达成人生某一阶段目标而奋斗的体验、把自己真正投入到建筑学各方面学习中的体验、而最后或成功或失败也同样是一种体验。
最后,图为暴风城光明大教堂,早期哥特风格,初现端倪的尖券与肋骨拱,巴西利卡式,带着曲折幽深的地下室。(*^__^*) 嘻嘻……
感谢 同济尚谷设计教育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sg-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