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验/2015霍普杯优秀作品获奖经历分享/
2015霍普杯优秀作品获奖经历分享
2018-12-04 11:38:35921浏览
本文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菁菁对2015霍普杯优秀作品获奖经历的分享。

感谢archrace将以下内容授权『建筑学院』发布。

文/李菁菁

我是一个脑洞很大的女孩儿,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我都喜欢看。从大学开始,我学到些建筑相关的知识,但是我发现自己的以往知识储备和建筑学也没什么交集。我喜欢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喜欢丹·艾瑞里对非理性的阐释,我特别想把我对世界的理解做到建筑里,想把真实的自我塞到我的设计中。而不是做几个体块咬合,做些虚实关系。

大学毕业后,利用假期时间申请出国期间,我和同窗好友霍然、王翔约定要做一次属于自己的设计。但是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直接做设计,而从读书建筑或者经济相关的书,比如《城市的胜利》《漂流城市》之类,并且不断搜集自己喜欢的图片。随着图片越找越多,发现图片都是集中在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摩纳哥。这些图片基本都是人口密度过大,而造成很多城市规划、建筑布局的独特风格。

以下几张图片有着最鲜明的特征:

很多书中都是描述人类无可避免走向更加高密度的大趋势,而我找的照片是另外一个方面:无论人有多高的密度,人的行为都会表现出迷人的多样性。

图片一:由于人口过多加之贫穷的原因,这使居民自发的在建筑中间狭窄的街道搭起帐篷进行售卖。

图片二:印度的公共交通似乎无法承载它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促使人们只能选择挂在汽车的外面,使一辆汽车可以搭载更多人。

图片三:中国色达佛学院的山上随着来进修的人数的增加,这促使山上不断的长出新的房子。

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在固定的宽度,固定体积,固定的地形上变化出如此迷人的行为,而这种固定与不固定状态蕴含了强大的魅力,也好像能够弥合我个人的知识储备与建筑学的界限。这种固定与不固定的关系是否就是解决我的困惑的切入点?我试图通过利用这种心角度,去重新探究城市、理解建筑与人的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功能、结构、流线、边界、空间、物理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找到一种建筑的操作指导实践,体现这种固定促发不固定的关系,就这样我们三个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设计,接下来我来和大家分享下这期间的感悟。


霍普杯参赛经历

2015霍普杯的题目是四块地,每块地60x60m,要求设计4栋教育建筑,在开始时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并且始终坚持如一:

  • 第1~4四周每周设计一块地,

  • 第5~6每周调整两个地块,

  • 第7~8周绘制图纸。

  • 每天22:00点后pin up讨论一小时,每周找别的设计师讨论一小时。

图书馆(第一周草模,第五周深化,第七周制图)

第一周是痛苦的,开始时,总是没法把我们所总结的固定不固定关系融入设计中。经常把我们找的图片直接转换为建筑图解,但总是不对劲。后来回归自身对图书馆的体验,将图书馆的功能一一列举试图找出其中的固定与不固定的对应关系。1)书是固定的,读书人围绕书籍有着不固定的活动行为。2)读书人自习是固定宁静的状态,讨论时却又不固定的形式。

做了一堆模型,大家讨论。我们将选定书籍、阅读书籍、讨论书籍这三组关系模型进行深入推敲。

以固定和不固定的角度去审视功能:独立的阅读的空间是一个人学习的行为,摆放书柜以供借阅的空间也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把这两种归为固定关系;书籍刺激学生以讨论,是一种不固定的行为,我们把这种关系归为不固定关系。确定了行为关系,推敲平面,交通,基本的空间结构,第一周很快就结束了。

第五周,我们具体的布置平面。独立的自习空间尺度上符合一个人的空间的大小,我们将它看做是一个一个固定的小单元。通过对光线的控制希望制造一个相对固定的体验,我们决定每个单元通过天光高窗采光。藏书空间紧邻自习室。庭院设置在藏书库旁,中庭为交通空间与讨论空间。

↑结构采用巨型剪力墙悬挑

第7周我们绘制图纸,希望通过渲染,透视阐释图书馆的各种活动。

↑固定空间的图书与自习

↑不固定空间的讨论区

↑全景图

教学楼图书馆(第二周草模,第五周深化,第七周制图)

第二周设计推进的较为顺利,结合自己大学的经历,每学期线上抢课,线下东奔西走的上课。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是一个学科完整的固定的知识系统,选修学科是启发性的不固定的知识系统。即我们定义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教室是固定的,选修课教室是不固定的。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做了以下几个草模。

最终,我们决定深化第一组方案。接下来的问题是:固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室的形式用一种诚实的姿态出现,选修课的空间该以何种方式区别固定部分呢?我们又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它们将建筑分成两个隔离的三部分,选修课的部分以一种较独特的形态布置在中层。同时希望选修课的部分像粘结剂一样粘合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变成是一种过渡与交互。

第五周,通过模型的制作,得到了菱形的结构原型,希望通过这种结构原型来统一固定月不固定的关系。这种结构形式像一种网袋一样粘合了固定和不固定的功能。连接网格的是建筑的结构,他们成交叉装围绕建筑四周撑起专业教室。而选修课学科教室安插在由结构体系形成的两层水平方向平台相互交叉的地方,其余的平台成为交流的空间。我们为了强调斜向结构的重要性,将立面窗在与结构相同的网格中开菱形窗,并且尽量消减窗对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教室体量上的破坏。最大限度的突出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固定性与中间选修课的不固定。

第七周,绘制场景图纸图纸。

↑立面效果

↑中庭效果

↑场景图

实验楼(第三周草模,第六周深化,第八周制图)

第三周,推敲方案时总不对劲,反复推翻也没有卵用。最初,我们提出的关于实验楼的关系是:实验室是固定的,而其他辅助空间是不固定的,例如卫生间、讨论空间、楼梯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对关系正确,但是尺度操作上一直不成立。卫生间与楼梯它们都是以实体并且以一定的体量确实是固定在某个位置,我们没办法用建筑的手段去消减它或者忽略它。

第六周仍然没有什么突破。直到最后一天,我们把所有建筑物质的功能定义为固定关系,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定义为不固定关系。草模如下:

↑实验材料,交通为核心,运用机械可动去调节同层的每个实验室的大小

第七周绘制场景图纸图纸。

↑立面效果

↑室内效果

↑场景图

建筑系馆(第四周草模,第六周深化,第八周制图)

第四周建筑系馆较为顺利。上大学时,专教是我呆的最久的地方,平时一个人在专教学习,到讨论,到评图渐渐变化,从固定到不固定。

前三个建筑不经意用了功能结构,机械等手段。这次决定直接从空间入手去操作。我们思考作为一个建筑学生在系馆中的行为如何转化成空间原型。一个自己安静的做设计的空间,一个可以和自己同组的伙伴讨论的空间,一个由教师授课的地方,一个展览、评图的空间,一个能满足给众多学生观摩的重要展览、评图空间。罗列这些空间,我们发现这些空间在面积上成递增的趋势,而限定好的空间大小也会控制使用空间的人数。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做了以下模型。

第六周,深化空间,力图通过空间原型的操作推动设计。

第七周,绘制场景图纸。

↑室内效果

↑中庭展览空间

↑场景图

竞赛成果

设计师操控的是物质的固定的实体,却能促发使用者意识的不固定的行为。为了验证并且实现这个假设我们进行了这个设计,我更喜欢称它为一次实验。

这种促发关系成立,那么它应该渗透于人的日常行为,功能与空间当中。明确这点之后,在进行每个建筑的实验之前,我们都会对行为、功能与空间进行新的剖析,得出几对促发的关系。之后,利用建筑的语言将促发关系体现在设计的每个细节当中。这还是一次开心的自我意识实验。

本次霍普杯竞赛在500多件投稿作品中获得优秀奖,结果还是很开心的。

最后有几个小技巧与大家分享:

  • 做设计也是一个体力活,每天工作8-10小时才能出成果。

  • Pin up方式很管用,天天一起讨论,逻辑自然就通了。

  • 最重要的一点,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做自己没想清楚的。

  • 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今天的自己一定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设计团队简介:

李菁菁: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霍然: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翔: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