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画像 by Jihoon Baek

△《疯狂原始人》电影场景,洞穴的艺术
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后,从洞穴走向临水的土地,开始建造最简单的棚屋。
人们建造的屋子挨在一起围绕成圈。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外在的生物威胁让他们不得不更靠近一些。
那时还缺乏语言系统的他们却早早明白,相互陪伴能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死亡这件事。

△《太空漫游2001》电影场景,关于死亡和陪伴的原始记忆
对某种力量的敬畏和集体生存的意识铸造了人与人的情感纽带,通过建筑的形式和布局展现出来。未来几千年,建筑都在努力完成对这两种抽象情感的刻画。
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生活方式塑造不同地方的人类性格,也塑造了不同的信仰。由此,东西方的建筑经过相似的洞穴和棚屋阶段后产生了分化。
在森林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人们选择把木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而在尼罗河沿岸和爱琴海附近,沙漠和山地给了他们更多的建造灵感。
自然和气候影响着不同种族对死亡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对敬畏对象的选择。无论是苏美尔、埃及还是希腊,人们对于永生和复活充满期待;而在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之后的日本,都试图看淡人的生死。
于是一方发展出了沉重永恒的石结构建筑,一方发展成了轻盈易变的木结构建筑。
△《白蛇·缘起》的永州城,基本都是木建筑
△金字塔,由大理石垒叠而成
△巴黎圣母院,主要由大理石建成
等到技术、材料、社会经济都发展成熟,人们从原始阶段进入奴隶制时代,社会形成明显的阶层后,建筑的象征性比以往更加明显。
东西方的统治阶级——埃及的祭司们、罗马的元老院、西欧的贵族和教士、中国士大夫们,都努力在建筑中刻画当时社会的秩序。
比如,故宫恢宏布局中暗含的帝王权威,江南古典园林里隐藏的道家哲学,还有四合院布局展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四合院和江南多雨的气候结合,就变成了天井式的民居;和岭南地区的的蛮荒战乱结合,就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但是包裹在不同建筑表皮之内的是同样强烈的宗族意识,在南北迁徙中,依然有着明显的延续性。
△《花木兰》中的土楼,对集体生活的刻画
△古罗马,献给众神的庙宇
△主要由大理石建成圣彼得大教堂,六位文艺复兴建筑师的杰作,既有古罗马的穹顶样式,也有保留教堂的天堂意象。
从上古到19世纪前,城市记忆是技术发展和社会信仰共同创造的,建筑形式包含着人们的集体想象。而民众们对于这些幻想的忠诚,也反过来创造了建筑的公共记忆。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讲述19世界法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哈利波特》的车站,虽然这个作品的背景是20世纪末,但里面描述的场景依然带着工业时代伦敦的美感

△电影《雾都孤儿》中古典和技术结合的伦敦

△ 萨伏伊别墅,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和前面的建筑相比,已经几乎没有了装饰。

△ 柯布西耶辐射之城方案,© F.L.C. / ADAGP, Paris / Artist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2018

△ 电影《第五元素》中未来城市的幻想

△ 电影《金刚》中的纽约

△ 电影《寄生虫》的场景,展现了首尔过剩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后遗症

△ 电影《燃烧》的场景

△《我和为我的家乡》电影场景,里面的众多片段都是试图回忆乡村记忆。

△《山海情》剧照,人们对于土地和建筑的情感十分深厚。

△《看不见的城市》插画 Zora. Image © Karina Puente Frantzen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与鹿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