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ImpactStudio 授权分享以下内容
大家在准备做历史性建筑的项目设计时,经常会为前期分析中冗杂的资料感到毫无头绪、束手无措,那么如何才能在设计的前期分析中明确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呢?这个时候,一张Collage风格的分析图,就可以轻松的帮你搞定这些会让你头疼的前期资料,寻找出设计的主要逻辑,并且可以通过最终的图纸凸显出设计的有理有据。本期小编希望通过拆解前期分析的过程,从查阅资料开始教大家如何一步步地画出可以展现历史活动和氛围的collage风格前期分析图,从而推进之后设计思路。
本篇讲解的collage案例
01
关于拼贴--Collage
拼贴,在视觉表现方面即把不同画面或材质材料拼凑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在艺术体系中,是一种主要源于立体主义形式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将不同创作材料根据美的形式重新组合、装饰和创作。
毕加索创作出第一件精致的拼贴,即1912年的《有藤椅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他在画布上黏了一片印有藤编图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画布上画出藤编图案。从此模糊了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拼贴艺术由巴勃罗·毕加索与乔治·勃拉克于 20 世纪初创立,经过发展,在与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运动结合后更加丰富,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有藤椅的静物》毕加索,1912年
拼贴的方式多种多样,材料形式更是数不胜数,常见的有纸类、布料、金属等“物质性”材料,在影视拼贴作品中还有动态影像这类的“非物质”材料。拼贴作品的画面表现中图像、颜色、肌理变化多样。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早期的拼贴艺术家常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报纸、杂志内页、画报进行创作。他们将物体本身的意义与内涵重新组合,形成画面,表达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态度。
《玻璃与字母的静物》乔治·勃拉克,1913年,使用铅笔、木炭、粉彩、剪贴和纸
著名建筑评论家科林‧罗(Colin Rowe)在1987年出版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在某种方面诠释了拼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个多种元素拼贴堆叠的产物。在书中,建筑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对象来讨论,科林‧罗主张建筑师把视角从建筑单位体转移到整个城市。他认为城市是一种历史合力的产物,任何人对城市的认识或影响都是片段的和局部的,而城市的整体正是以局部拼凑的方式形成的,所以通过“拼贴城市”这样一种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法,可以把割断的历史重新连接起来。
“Collage City”
02
在分析图中运用拼贴的手法
“拼贴艺术”可以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创作材料、技巧和理念。发展到现代,在我们做作品集的时候,分析图便可从中获益。前期分析图在整个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设计角度可以帮助梳理设计的线索和逻辑,从表达角度可以帮助阐述清楚research和整个设计的缘由和过程。通过“拼贴”手法绘制分析图可以将设计前期分析的资料图片进行拼贴组合,在最小的图面范围内说清楚更多的事件,并强调出场所的氛围。
参考图片:图源网络
以小编为例,项目的主题是荣宝斋复兴计划,设计的内容是通过分析北京地区的历史街区结合历史事件将记忆载体要素进行特点总结,并且结合人类记忆感知的特征,利用类型学等现代设计理念,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后现代城市更新的工程。在设计前期的分析图中,小编希望展现出设计所研究的历史相关事件、场地的活动和氛围,所以需要从人物、场所、(冲突)事件、建筑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着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设计打好铺垫。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一步步的进行Collage分析图的实际操作~
03
拼贴分析图实操
设计初期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历史空间是可以延续的?什么样的历史生活氛围和生活习惯是被需要的?基于这些问题,小编在自己的项目前期分析了报国寺(慈仁寺)、琉璃厂和东打磨厂三个经典的市场街道的信息后进行场所拼贴,希望可以表达清楚清代(1670年代)至民国(2010年代)年间不同街区形成的不同人文环境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并与当今现代化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可以在接下来的设计分析中探索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总结该区域的记忆发展与保存特性等内容,对该地区的城市记忆进行梳理与筛选。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针对报国寺(慈仁寺)片区街道进行分析讲解。使用工具:知网,Photoshop,InDesign
具体操作步骤:
3.1 搜索文献并整理
查找关于报国寺(慈仁寺)和当时人文环境的文献资料。搜索的关键词可以用设计思路的大概方向,比如清代、商业、艺术等。资料可以用时间或数字重命名,以便二次查阅的时候明确哪些资料是重点。
3.2 整理出关于报国寺(慈仁寺)的相关内容
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找出重点语句并可以开始搜索相应的图片。首先是有关历史发展的内容:
“顺治元年(1644)清军人京,开始在内域圈地,以汉人尽归南城。旗民分治政策实行后,清廷对于内城商亚、服务业严加限制和管束,商业中心逐步南迁。顺治年间,明季西都城庙市迁至慈仁寺,每月朔望及二十五日开市,与旧日城庙市日期相同。彼时,慈仁寺庙市与土地庙市、药王庙市同为清初三大庙市,开市之日百货域集,山门内外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但与土地庙市、药王庙市不同的是,慈仁庙市在喧阔之余,另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文人气质。《旧京琐记》云:‘汉官非大臣有赐第或值枢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门外。土著富室则多在崇文门外,故有东富西贵之说。士人题咏率署,宣南,以此也。’清初,大批在京汉官、进京备考的举子、等待外放任职的士人及幕僚、书吏人等卜居宣武门外,这批人构成‘宣南士人群体’,因地缘上的临近,他们几乎无一不与慈仁寺及其庙市结缘。”
宣武门
“顺康年间慈仁寺庙市兴盛了近百年,这一百年恰是晚明以来艺术品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百年,越来越多的文人学士将注意力转移于此,市场的力量逐渐渗透收藏界,藏品成为“无常主”“任流转”的商品。”
“‘康熙末年,随看北京西城的没落,憨仁寺庙市很快沉寂,被继起的隆福寺与琉璃厂取而代之,但王宋等清初名儒在慈仁寺购求古书古玩的故实却不断被后人润饰,渲染,复写,憨仁寺庙市渐成土人诗文中一个气韵风准,学术氨围浓厚的场所。’甲乾隆年间,吴锡麒《慈仁寺》诗有云:‘老辈轮蹄书估熟,前朝功德道场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何绍基于慈仁寺内建顾炎武祠,次年作文回忆慈仁寺道:‘紧惟域西偏,慈仁森佛殿。当时寺宇宏,市集萃图卷。国初诸老儒,买书乘暇宴。’由是,市场和书裔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何绍基,张穆等人在慈仁寺原僧房处筹建顾亭林祠,借着清初与顾炎武月余的俗缘,仁寺再次成为土人交往的核心地。顾祠建成次年起,每年定期举行公祭,持续时间长达八十年之久。晚清民国朝局动荡,内忧外患之际,这里汇聚了北京近乎所有怀理握瑜的土子,寺中的论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局。清初与清末,慈仁寺的兴盛总与士人集会密切相关诗酒娱乐和学问政治作为交游的主题恐并不能如文本中呈现的那般,前后两端界限清晰,此间生活的复杂性尤为耐人寻味。”
接着再整理出关于报国寺(慈仁寺)人物事件的相关内容:
“慈仁寺位于广安门大街北路东距广安门不过数百米。明清时期北往南归的士人进出北京多过卢沟桥,走广安门,落脚仁寺逐成便宜之帶。明代,’送客出广宁门者,率置酒报国寺二假松下’。”
广安门
“慈仁庙市核心区主要设在山门以里第二进院落内,松下广庭、天王殿东西回廊,及两庑下均有行贾列摊售货。顺治九年(1652),丁耀亢旅居京师期间曾于仁寺观市,作诗云:‘长松林下斗光妍,珍贝尘沙总贸迁。人有市心争早售,物无常主任流传。’”
“因土人是慈仁庙市的主要顾客群体之一,故庙市所售物品多以古玩字画,旧书古籍金石碑帖为主,有朝珠金簪、洋盒洋盆等,另附设花鸟市,以投其所好。各类商贩有大致固定摊位和顾客,顺治年回,高珩喜古画,于慈仁寺东廊下买画,诗云:‘一月招提到几回,长松百丈羽幢开。市人熟识应含笑,又向东廊看画来。’可知古两摊肆多在天王殿东西回廊。”
“平日里,大小京官、文人骚客成群结伴往来意仁寺诗酒唱酬。此外,慈仁寺亦有大量地位较低的寒门学人造访、寓居,有人为求仕进而借机攀附权贵,亦有人借着慈仁寺的平台展示技艺,向京中名流兜售自己的书画。这些人往往为上流士人所不齿,前者常以阿谀奉承的形象出现,而后者则因极少被记录面面目模糊。”
“不论开市之日还是平日,清初惡仁寺中随处可见的还有一个群体——僧人,因他们作为士人的陪衬,偶尔在文本中闪现,故而常为人忽视。明代,慈仁寺为皇家寺庙时,僧众最多,彼时寺内住持地位颇高。‘非不学之徒所能滥竿’,归有光曾作序文赠慈仁寺左方丈住持,另有寺僧真空撰《篇韵贯珠集》一卷。清初,文人学者往来客寓慈仁寺,此间,寺僧成为这个消闲空间的重要人物。除日常讲经外,他们可作为‘导游’,引客观览寺内名景,充当慈仁寺故实的传播者;亦可作为服务人员,为客寓、诗酒寺中的士人提供茶食。明清时期如慈仁寺这般供人消闲的寺脑所在多有,寺中的僧人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既是世外参神的高人,又是寺院的经营者。他们当中有人身负‘绝技’,或能作画,或能抚琴,因之参与进士人在寺中的风雅活动里,借机加入他们的谈话,甚至与他们结交,进而增广寺庙的知名度。憎众是与寺宙关联最为紧密的群体,二者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3 总结场景内关键词,捋清思路
总结出分析图大致的氛围感受:清代文人交往的聚集地/消闲生活;建筑特点风格;场景内标志性活动;重要历史事件;相关人物等。
报国寺/慈寺:清初文人交往的一个聚集地;慈仁寺与清初士人的消闲生活
建筑:二进院落;报国寺牌坊
活动:松下会友——交流(上层士人群体在寺内的买书交游活动);慈仁寺成为集住宿、聚会、燕集、游赏为一体的合性公共消闲场所
事件:1843年,市场和书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关键词:同饮松下长松之下;广安门百米;北往南归士人脚
人物:官员上层士人群体
僧人:服务、导游、文化传播、参与文化活动、寺庙的经营者代表
寒门学人:为求仕晕附权贵,属示技艺兜售书画
3.4 抠图拼贴
接下来这些图片就可以放在上面双引号文字的配图中,抠出所需物件,并根据大致空间关系进行拼贴。
先进行大空间关系拼贴:将城楼放在两侧,其次是街道与摆摊空间的连接,并部分去色,这样可以使中右处的红色寺庙(报国寺)和牌坊更加突出。
注意构图:空间布局大体遵循历史实际空间布局,左右为城楼,中部为道路和寺庙
加入报国寺牌坊
紧接着通过搜索当时年代的老照片,抠图出其中的人物,官员,摆摊者,行人,僧人等。
将官员放置报国寺牌坊下方,增加画面的冲突感,并与真实历史事件呼应
增加标志性的松树(即“松下会友”活动)
然后加入配景树,云和远处的水墨山,配景可以协调画面,丰富画面的感观,还可以使画面构图有近有远,有大有小。
最后选用油画质感的画笔,并ctrl+i选取拼贴中的颜色,涂抹背景的天和地面,使拼贴更加和谐不突兀,场景融合在一起(建议反复尝试,尽量把拼贴图像全部容纳进来)。
3.5 最后用InDesign 加入介绍文字,补充完整信息
补充说明主要建筑的名称、事件的主要内容、人物是谁等,确保分析图传达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样就完成了一张Collage分析图~
04
结语
在表现历史事件与氛围的前期分析图中,表达清楚场地的事件和活动是最关键的,这关系到下一步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社交方式、活动范围和建筑尺度等。那么清晰的拼贴风格分析图是一个很方便的工具,它既可以传达出场景浓厚的氛围感,又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文献资料中有条理地找到需要的关键信息,从而捋清设计思路,阐明设计前期的分析逻辑。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不用再为繁杂的前期资料而烦恼,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分析来推进整个项目~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与鹿
版权声明
内容由 ImpactStudio 授权优优课编辑发布
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