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验/设计理论/废墟之上,建筑的重生/
废墟之上,建筑的重生
2021-01-12 21:17:461818浏览
废墟,建筑


感谢 Impact Studio 授权分享以下内容



随着社会变迁,战争爆发,一些建筑难免会沦为废墟。它们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是荒凉破败的,与杂草为邻,与山丘为伴,呈现出沧桑的轮廓与衰败的造型。这些废墟也成为了人们怀古伤今、寄托情感的场所。然而除了缅怀、沉思和想象,废墟的改造和重建是可以让衰败的面貌重获生机的。

面对不同类型的遗址,具有的时代意义也是不同的,它们有多种可以被解读的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期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学习案例,从废墟的历史价值中探索当下和未来解读废墟改建的新方法!



1.jpg

By Thomas Jorion




01过去的过去


对于某些遗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纪念碑”式的象征,即使久经岁月,历史仍然印记在断壁残垣之上,仿佛在诠释 “存在即意义”的哲理。

A Crystalline Funeral是为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核废料掩埋区设计的纪念碑,作为一个永久的、可理解的核废料警示,提醒未来的人们在这里地下 2150 英尺的地方所掩埋的那些不稳定的核武器制造副产品。


2.jpg

View of the Coffins


该设计利用当地的地质条件,使盐晶体形成一系列水晶灵柩,来封存已经灭绝的物种。每年举行一次“水晶”葬礼,持续一万年,直到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被封存,以此来警示人们核衰变在长达10000年的时间里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3.jpg


接下来的案例是一个恢复丹麦的尼堡城堡的竞赛项目。该城堡位于丹麦的富宁岛上,是丹麦于1282年签署第一部宪法的地方。


4.jpg

Cubo + jaja


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场所的氛围,设计师在原来场地的轴线上修建了桥梁,作为游客通往城堡的入口,并且将皇家翼楼和瞭望塔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还新建了展厅和游客中心。


5.jpg

6.jpg




02过去与未来


“一些新的东西并非站在旧的事物边上,而是从旧物中长出并和它交织。”

——彼得·卒姆托


KOLUMBA博物馆最早由基督教艺术会创立,二战时被炸毁,而圣母像却在战火中幸存并成为信徒们希望的象征。


7.jpg

轰炸前的教堂


二战后,新教堂和八角平面礼堂先后建起,成为了唤起历史的场所。1973年,埋藏在教堂下的罗马遗迹被发现,1997年卒姆托赢下竞赛,花费十年时间设计建成今天的科伦巴。


8.jpg

1943年战争后场景


KOLUMBA博物馆通过材料的对比,空间的重新整合,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交织在一起,用沉浸式的空间体验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


9.jpg

星光般的光影,象征疗愈和希望


在材料的运用上,KOLUMBA的首层外立面采用了密实的长条砖,相似颜色的嵌缝,衬托出残破墙壁的质感和形态。中间间断使用镂空的双层墙壁,把自然光星星点点散入室内。教堂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墙体,三者分别暗示了不同的功能属性,很好地被统一在灰白色的外壳中,通过三个立面层次回应相邻的建筑,从而使得新建筑与街道和谐统一。


10.jpg

新旧材料交接的外立面


展厅空间内垂直纤细的立柱承托起天花板,加强了向上垂直空间的同时,使得屋顶有种悬浮之感,人工照明的灯光与镂空砖的光影共同渲染出遗址的气氛。


11.jpg

展厅内的纤细的柱子和看似悬浮的天花板



它与之后要介绍的罗马艺术博物馆的不同在于,罗马艺术博物馆试图通过形体和尺度的操作进行旧建筑复,而KOLUMBA重在将空间的体验还原再现,唤起对历史的记忆。

相对于面对遗骸怀古伤今,沉湎于过去, KOLUMBA更加注重现世和未来。那么接下来详细介绍国家古罗马艺术博物馆,通过与科伦巴的对比,来深入了解建筑师面对废墟不同的态度和改建的手法。


12.jpg

左:两处遗址;右:梅里达的罗马遗迹 / area-arch.it


国家古罗马艺术博物馆是西班牙建筑师、普奖得主拉斐尔·莫内欧的代表作,位于西班牙Merida。Merida于公元前24年由奥古斯都军团创立,成为罗马帝国末期西班牙最重要的城市,但在穆斯林入侵后,城市几乎被摧毁,后来在阿拉伯政府的统治之下开始恢复。在国家古罗马艺术博物馆的不远处还有两个重要的遗迹——罗马半圆形露天剧场与椭圆形竞技场。


13.jpg

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 ©Michael Moran/OTTO


而今,随着城市的扩张,现代主义的城市发展使得梅里达古城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历史特征。针对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面临的问题时,设计师需要唤起人们对于罗马城市表征或者符号的构建,并且对邻近的罗马遗址作出回应,但尊重环境的同时,也要体现独立性。


14.jpg

博物馆入口处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地下遗迹,新建筑建在遗迹之上,遵循南侧的道路网格,建立了一套新的轴网体系,与北侧的道路网格的遗址并置。并且采用罗马人传统的建造墙体的方式,即内部浇筑混凝土的砖石作为承重墙体。


15.jpg


展厅部分采用了代巴西利卡(古罗马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的形式,形成“中庭”的空间效果,阳光从天窗洒下,照射在红白交错的砖石上,烘托出温暖的空间氛围。


16.jpg

图源 :Rafael Moneo Arquitecto


塞尔维亚薄砖,形成细腻而秩序的美与看似残破的石雕呈现出令人无法道明的新旧界限。跨越在拱券之间的混凝土楼板,与薄砖形成材料的对比。伫立在连续拱券中的柱子和远处的陈列品,打破了主空间的对称性,使得同质空间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17.jpg

混凝土跨越在拱券之间


国家古罗马艺术博物馆是真实地建在废墟之上,展现出古老建筑的神采,却适用于现在的用途,反映了三个时代:“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想象的过去和一个真实的过去。“


18.jpg

主殿空间


另一个要介绍的案例是米拉比利斯水池(Piscina Mirabilis)是由罗马的水库改造的艺术博物馆。这个水池,是公元1世纪奥古斯都皇帝在位时期修建的,用于为其西地中海舰队提供饮用水。


19.jpg

Image courtesy of Bagua+Bhava


设计师则以时间为方案核心概念,把水池作为纽带,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项目在突出遗址原貌的同时,又创造出一系列的现代空间,平衡了过去与现在的功能;通过路径的引导,人们可以渐渐回忆起古老的记忆;同时利用材料的变化、与地形的结合加强建筑与城市的联系。


20.jpg


接下来的案例“纽带”同样是注重建筑长轴发展,它是由JGCH事务所设计的帕卡德废墟改建项目,帕卡德汽车厂位于底特律,曾经是奢华轿车的生产商,于1911年建成,1958年关闭,随后便沦为废墟,成为城市垮台和金融危机的象征。


21.jpg

1916都灵工厂汽车测速赛道 图源:Designboom


该项目以汽车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发展历程为核心概念,旨在加强建筑与汽车的联系从而激发区域的活力。在过去,车辆被限制在街道里,而建筑位于城市街区之内,作为人们活动的区域,汽车与建筑空间关系是相互隔绝的。


22.jpg

建筑与汽车的关系


直到都灵林科特中心以及其他类似工厂的开办,汽车成为了建筑设计的贡献者。但是两者之间始终是隔离和分离的状态。


23.jpg


方案通过折叠蜿蜒的圆环将场地中小尺度建筑整合在一起 ,成为联系不同建筑功能的交通和文化纽带,为社区提供了充沛的社会和文化活力,拉近了汽车与建筑、人之间的空间关系,很好的平衡了历史和现代功能,延续了当地的文化记忆。


24.jpg


这种形式的灵感来自于的引擎电流逆变器中的蛇形纽带,它将不同部件统一在一个整体的功能系统之中。


25.jpg

拥有蛇形纽带的汽车引擎装置




03 未来的未来


“废墟是建筑的尽头,同时也是建筑的起源。”废墟的改建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掘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创造与构建的过程。

北杜伊兹堡公园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当地各种各样的构筑物改建成冒险游乐园,野蛮生长的野草和精心排布的草木共存,在达到美观效果的同时,也净化了被污染工业废物污染的土地。


26.jpg

Duisburg Nord Landscape Park / Latz + Partner


该项目的概念极具创新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工业遗留作为景观的功能,甚至忽略了其历史的功能和价值,挑战了基于考古学文化遗产保存观念,不是将工业遗存保护下来,或是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而是致力于找寻符合现代化功能需求的意义。


所以,我们是否一定要保存废墟原有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不可亵玩的历史遗留,还是以原有的形态作为主导,赋予其现代化功能,与人有更多的互动?废墟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在于过去,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04 未来还是过去?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亦是未来的过去。”我们所定义的新与旧的概念是否可以重新被定义?或者说新与旧之间本就没有对立的矛盾关系。

Hermitage博物馆,由于长时间无节制发展,导致维修和翻新的成本一度水涨船高,以致于无力维修,内部空间年久失修,呈现出破败萧条的景象。设计师另辟蹊径,反而将破旧的房间作为展览空间的一部分,荒废破败质感刚好映射了俄罗斯动荡的历史背景,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给游客营造一个独特的观展体验的空间。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消解新旧概念,以适当适度的方式打理建筑,或许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7.jpg

Hermitage Museum©OMA(2003-2008)


因此,历史遗存是否需要通过现代化手段来强调新与旧之间的差异?一遍遍地通过掩盖时间消磨的印记来再现所认为的“历史”?或许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建筑学的范畴。不过,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打破现有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站在更多角度找寻答案。


28.jpg

商业废墟改造成的水上乐园 Tainan Spring / MVRDV


对于废墟进行改建,我们不仅应是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废墟,思考它们对当下和未来的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废墟给予适应性的改建;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不是盲目的保护维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历史的尊重。


29.jpg

工业废墟改造成的社区活动空间 Side Effect / Amir Lotan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在案例中学习到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学习过后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更多的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废墟改建的题材,在充实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与鹿


版权声明

    内容由 ImpactStudio 授权优优课编辑发布

    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


640 (3).gi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