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impactstudio 授权分享以下内容
扎哈曾说:“艺术、建筑和时尚之间有着流动性,它们可以相互合作并相互影响。当然他们之间也有差别:建筑是如何将人放置在空间里,而时尚是如何将物添加到人身上。在看到其他产业的技术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后,我们的设计领域也将会积极拓展。”
现代建筑需要与各领域互相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诚然,无论是包豪斯时期的实验设计提倡“工艺与建筑结合”,还是当下风靡的跨界热潮,建筑都不再是狭义的建造与围护,它的语义延伸到了艺术界,也与之互相影响、发展。今天让我们放松一下,来看看这场“建筑X可穿戴(服装、珠宝)”的盛宴~
01
wearable architecture
Wearable architecture即可穿戴建筑,当下有两种语义,一种是指可穿戴“建筑设备”,与智能家居、建筑全生命周期建造等相关,另一种是指建筑相关的跨界设计,更关注设计层面,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可穿戴建筑成长于上世纪不断变化艺术思潮,最先主要与服装设计进行交融,后来逐渐引起各界关注,且随着技术发展,扩展到了珠宝设计、交互设计等,其中最常见的还是建筑X服装设计,其相关的跨界展览“Skin+Bones”已举办多届并引起设计界广泛讨论。
“Skin+Bones”伦敦展览的小册子
设计各领域或多或少有同源成分,常在形式、结构、材料上互相影响。建筑与服装设计更是一直相互交融、不可分割。比如古希腊时期,建筑典雅宏伟,此时服饰(叠裳chiton)给人感受也是像苏格拉底身着长袍一般素净典雅。
帕特农神庙与chiton
而在建筑界巴洛克风靡时期,人们的服饰也追崇繁复华丽。
巴洛克建筑与服装
而不同文化的建筑与服饰也有一定相关性。这些都是由于设计界审美、技术等等的互相影响的结果,而根本则是设计均围绕当时的社会意识发展而变化。
02
有趣的跨界大师
20世纪的服装设计师Paco Rabanne是个热爱研究建筑的服装设计师。也许你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一定见过他的设计风格。
“缝”衣服的Paco Rabanne
从建筑学转去设计服装的Paco Rabanne对时装设计不仅关注外形,还非常关注材料与构造本身的创造性。他把似乎不可二次塑性的材料(塑料、金属、钉珠、纸张、唱片和人工合成纤维等等)转化为贴合人体曲线的“柔软”且可塑性的“布料”,且形成十分有艺术性的效果,被认为是“未来主义”服装设计师,这令他迅速在香奈儿“优雅风”占领的时尚界奇袭成功,并声名远扬。
这种硬片连接成“柔性”的“布料”如今已十分常见,甚至某些过于闪亮的山寨亮片风格服装还被认为“杀马特”、“土气”,但它们曾经是设计界了不起的创新。
上世纪60年代达利与Paco Rabanne的设计
他影响了后来一大批设计师,如Jan Kaplicky等等。他们都喜欢从建筑中吸取新材料、新造型,转化为可用的服装设计方法。
Paco Rabanne的服装设计&Jan Kaplicky的塞尔弗里奇斯大厦
跨界建筑师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跨界劳模扎婶。她不仅在建筑、家具领域留下大量设计,且在穿戴的服饰方面创作许多优秀作品,甚至还为它们设计展示空间。
Zaha Hadid为芬迪公司慈善活动设计peekaboo手袋
Zaha Hadid与著名的中东珠宝品牌House of Aziz & Walid Mouzannar曾合作设计了一款钻石袖饰。这款袖饰名为silene cuff,素净的白金片上雕刻了有机的纹理,体现自然形态的流动性。同时,流体形式纹理中镶嵌碎钻,反射出变化的光影质感,表现出形式上的复杂性。这个纹理是不是有点扎哈规划设计的思路在里面呢?
Zaha Hadid设计的钻石袖饰silene cuff
伊斯坦布尔的Kartal-Pendik总平面
扎哈也设计过多款鞋子,且颇有见解:“作为一名设计师,首先要明白的是鞋子的每一步是如何落地的、穿鞋的人如何保持平衡以及人体工程学与动力学是如何保证舒适并提供支撑的——所有这些都是关于双脚的工作......打造一双就设计与生产技术而言具有新的可能性的鞋款。”她的鞋子设计与她的建筑风格也有元素借鉴的意味,侧面体现了扎哈不局限于建筑本身的、成熟的设计思想。
Zaha Hadid为United Nude设计的鞋款&维特拉消防站
加入芭蕾舞元素与建筑元素的梅丽莎鞋
扎哈设计的Nova鞋&银河SOHO
其他设计师也时常会从建筑中寻求灵感。Akris 2016 ss与藤本壮介合作,以藤本壮介经典作品为当季灵感,推出了系列成衣设计。这些设计运用镂空、编织等服装设计手法塑造衣服面料,巧妙地将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移植到了衣服与人体的关系上。
藤本壮介于日本直岛的“多面体展亭”&Akris成衣设计
藤本壮介于巴黎艺术博览会的雕塑作品&Akris成衣设计
南非建筑师兼设计师Liani Douglas也进行了一次名为FORM MATTERS的材料探索。该项自研究了世界范围知名建筑的相同材料如何用于创建较小的可穿戴物件。该项目最后的产品主要基于混凝土,还有金属、塑料等,有评价笑称就像一堆“预制建筑组件”。
FORM MATTERS系列的混凝土饰品
03
Skin+Bones展览
表达时尚和建筑之间关联的大型国际展览Skin+Bones已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举办多届,是时尚界与建筑的跨界盛宴。Skin+Bones着重于展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些把时尚和建筑结合起来的视觉性的概念性作品。陈展设计师包括Alexander McQueen、Vivienne Westwood、Thomas Heatherwick、Zaha hadid等知名建筑师和服装设计师。
以莫比乌斯环为概念的设计对比
基于金泽美术馆平面纹理的设计对比
04
穿戴物对建筑的反向影响
除了服装设计师可以从建筑上获取形式、结构等灵感,许多建筑师也从服装设计上汲取灵感。例如近年常见的“编织”、“毛毡”、“软界面”、“褶皱(字面意思非“the fold”理论)”等手法与概念。
建筑师彼得·特斯塔(Peter Testa)的“碳纤维”建筑方案,其灵感便来源于日本服装设计师菱沼良树(Yoshiki Hishinuma)的编织技巧。
碳纤维塔建筑模型
特斯塔期望用碳纤维材料“编织”出40层高的塔楼。该建筑整个结构不使用钢材,而是选用碳素纤维,用交叉织成的网格制成,类似中银大厦的桁架外皮,但其强度要比钢材高出许多倍。大楼的内部结构完全开放。
除了结构功能,由金属、碳纤维和高强度凯夫拉尔等新型材料制成的“纤维丝线”会进一步扩大织物的用途。比如加上化学涂料,它们还将具有防火等功能;此外,还可以将超细不锈钢丝织入绳子中,赋予绳子导电功能,使得绳子拉长后会产生电阻变化,及时记录这种变化可以对结构绳索磨损程度进行预警。
文史不分家,艺术本同源。在这个信息便利的时代,灵感无所不在,除了建筑类要闻,同学们平时也可以“不务正业”多关注时尚界的重大活动或展览,比如知名的时装周、有影响力的系列展览、先锋设计院校的毕设等等,说不定有助于打开思路哦~
-End-
编辑 | 与鹿
校对 | 与鹿
版权声明
内容由 ImpactStudio 授权优优课编辑发布
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投稿邮箱
539636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