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ImpactStudio ,作者One+1


非常感谢
ImpactStudio
授权 建筑小学堂 分享以下内容
(本文已授权,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
当代城市住宅的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
人群需求:经济性需求,功能需求与面积比,生活模式差异性等
公共空间:居住者使用的公共空间与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
户型组织:户型的大小、混合度以及可变性
设计依托于一个公寓竞赛的题目,旨在为当代城市中的年轻人设计一个符合需求、可以激发创造力的集合住宅,要求考虑装配式结构并控制户型大小。要求设计3种基本户型:单人间、双人间15-24㎡,核心家庭住宅30-48㎡,可考虑加入相关重组户型。
问题切入
设计之初,要先明确使用的人群和现状问题。针对题目中的“年轻人”和“创造力”,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创客,接着对此类人群的问题进行分析得知:

青年创客大多面临着经济收入和生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在外创业时,年轻人由于资金储备不足,往往不得不租住城市偏远地区的公寓,难以获得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与信息,也难以形成交流的良性圈子。同时,年轻创客又对功能的复合型和多样性有着较高需求,需要便捷、近距离的接触资讯,对居住区位有着较高依赖性,并且乐于共享、想要创造性的改变个体的生活空间。
由此得出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在保证优良区位、完善的配套设施与高共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人均公寓面积,达到生活需求与经济性的平衡。
人群研究
研究完问题后,试图通过对人群的分析,寻找到设计切入点。
“创客群体”具有鲜明的演进性特征。在创业开始之初,存在着从独立创客、3-5人创客团体、中型创客团体至20人的小型公司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功能的需求、对外交流的方式、以及需要的配套设施是不同的。

因此设计决定针对创客群体演进的不同阶段,针对性的设计四个层次的空间,并梳理各个层级的组织关系,以满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设计策略——核心应对策略生成
不同于传统青年公寓与创业和公共活动空间分离的现状,设计创新性的将居住空间与一条立体的复合街道融合,将办公、创业、商业活动集中在一个“社区公寓”内。

针对创客不同阶段的空间和服务功能的需求,设置四个层次的空间:S、M、L、XL

S:居住标准单元。
引入了装配式结构,每个居住单元都被拆解成了更小的模块(即空间部品,后文详细介绍),分为A固定模块、B服务模块、C共享模块与D私密模块等。遵循A+(B)+C+D的基本模式,形成单人间、双人间与核心家庭三类基础户型。

M:户型重组
考虑到萌芽期与初创期创客的合作性,设定一种户型重组模式——即通过标准模块的移动和重组,形成3——6人共同居住的青旅模式,以方便同一创业团队的人高效沟通,同时,公共空间的整合、多人共享卫生间、厨房等设备模块也进一步缩小了辅助空间的面积,获得了更大更完整的讨论与工作空间。


L:创&生街道
即专门服务创客群体的公共空间体系。一条空中立体街道呈S形串联起各个公寓楼。街道表面是青年创客日常交流、运动与休闲活动的空间;街道内部整体的大空间提供发展期创客集体工作、会议、展示及对外宣传的场所。

将内廊式公寓楼一分为二,呈三明治式格局将立体街道夹在中央,侧廊外挂的小型公共空间盒子与街道表面形成良好互动,并提升了公寓空间的采光通风品质。


XL:社区循环
考虑到公寓建筑向城市建筑的过度,设计建筑宛若一个巨大的城市社区,具有复合的功能、混合的居住户型以及对外的高度开放性。建筑布局形成了一内一外性质不同的广场,创客所需公共空间向空中转移解放了一层沿街区域,形成了高利润的商业立面与向城市开放的架空活动区域。
一内一外形成绿地广场与报告广场,分别体现这一社区集合体的城市性与服务性。

设计生成过程如下:

深化研究--户型重组
不同规模共享户型重组(此部分为设计补充研究内容,详细内容见论文《空间部品在装配式住宅套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对如何实现户型的可变与重组、以及基本空间模块的详细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实现更加灵活的平面组合方式,满足经济型、舒适型住宅平面的转换以及用户对各类功能所需面积的灵活调整,将居住空间进行进一步切分,划分为三个类型的空间部品:基本功能部品、设备服务部品与弹性部品。

设备服务部品又可称作固定部品,包括整体卫生间、整体厨房、以及整体式楼梯与梯下空间。这类空间部品由于管线布置的需求以及垂直方向组织交通的对应性,在平面中应有特定的组合位置,不应基于用户的需求进行过大的位置改变。
基本功能部品即能实现某一单一功能的最小空间单元,又叫专有部品,包括卧室模块、起居模块、餐饮模块、工作模块等。基本功能模块实现结构、围护、设备和内部家具的集成化,应对单一功能所需的所有实体部件在模块中进行完全整合,在不进行扩展的情况下,每一基本功能部品即为单一功能实现的最小尺寸。此类部品在平面组合中较为灵活,可以沿固定部品向一侧或周边拓展,也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位置的对换。

弹性部品为不具有具体功能的空间部品,主要是用作功能空间的尺度变更、模块的衔接以及交通空间的补充,尺寸为 1500X1500N(mm)。弹性部品将结构与维护体系集成,还可以承担共享空间、绿化空间等公共功能。

单人、双人、核心家庭的户型均对应固定部品+基本功能部A+基本功能部品B的组合,其中核心家庭户型平面中,通过去除一片 750mm 的墙体部品,有效组织了主卧与次卧的交通。

同时,基于服务人群(青年创客)对共享与可变性的要求,考虑空间模式的变化,设计出极限组团、中型组团、微型创客组团等户型

户型与小型公共空间的组织模式
每层设计一共享厨房兼洗衣房。悬挂于侧廊另一侧的共享盒子对应不同的重组户型,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空间。

通过一张渲染的鸟瞰图,可以完整展现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局限于一块矩形场地内的集合住宅不仅具有很高密度,一条立体的廊道更是成为串联所有居住模块的纽带。

将建筑整体进行拆分,部分剖开的户型和空中街道的表面,暴露出垂直交通的组织方式、立体街道内部的办公空间以及重组后剖面上变化丰富的户型模块。


将建筑的各个层次分解,每一个拆分出来的部分都针对性的解决了创客特定规模的需求。呈现出模块大小和组织的规模变化。

模块化结构分析

S形的平面布局塑造出私密性不同的两个广场。广场入口处一个巨大的楼梯引导人们走向空中街道,创造出丰富的步行体验。

站在立体街道表面,青年创客可以在此处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运动,悬挂在空中的共享盒子与街道表面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不同楼层的创客通过垂直交通进行自由交流。

一内一外两个广场具有不同的特征。内部较为私密的广场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外部环境,木制平台和座椅在日常可以供青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和展览,特定时候作为报告舞台,服务针对外界的学术报告、企业活动等。



在很多同学的认知里,居住类建筑是比较乏味的一种建筑类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还是可以做出比较有意思的设计。
让建筑变的独特的主要方法无非是:
1、居住人群的细分。
2、居住问题的细分。
一旦细化了针对的人群和问题,就能够翻译出独特的需求特征,从而使建筑具有特定的空间组合方式、独有的模块排布模式、新的交通组织逻辑。
并不需要畏惧这种看似日常且限制很大的建筑类型,只要认真体会生活、发现细节,最普通的建筑也可以做出出彩的设计~
设计与绘图:One+1,TianW,WangRW

微信ID:IS_impactstudio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