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档案。原创 档案记录人 。
Apr.
20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MUDO Architects(帝奥设计集团子品牌)
创始合伙人
孙树瓅
建筑师并不是造物主,更像是一名中间服务者,总要回归现实设计场景。身处整个建筑设计的闭环之中,倾听并感受来自各方的诉求,以不同视角带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寻求一个最优解,使其即可以缝合经济闭环,又能缝合个体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
商业建筑,通常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利益交换场所,我们设计与创造这个场所正是要推动交换的发生。
开发者注入资金,改造场地建造建筑,又通过使用者与建筑之间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购买/租赁/使用/社交/等),获得的直接的利益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租赁者以自我店铺的持续盈利,维持着建筑的持续的更新与价值的迭代。使用者获得全新的社区功能场景,又为建筑反向注入活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维度和位置上完成的INPUT与OUTPUT.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在不同的主体面前,设计是要寻找一种找平衡的状态,在投资成本与使用体验之间,也在模式创新与功能的高效布局之间。而优秀的建筑设计,则可作为这种平衡的桥梁,促生一种健康的经济闭环,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又对周边的人和社区生更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只有在经济行为上形成良性闭环,才是决定了一个好的商业空间的先决条件。
商业空间的思考,取决于人的行为方式和交易习惯,而一个好的商业空间,又总是在人的习惯之中注入了更多人不经意间的惊喜。我们日常的逛街模式需要重新开启和被引领,除了传统消费行为之外,更多人开始注重商业氛围的场景体验。这就意味着在空间塑造上除了需要我们给出人流节奏指引之外,还要关注场所的核心动能的设计,究竟是什么吸引人们来到这里?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我们经历了传统零售商业空间、主题性空间、网红(话题&体验性)空间几个阶段转变,但就今天的我们来说,一场艺术展览,或者主题装置美陈,亦或是某种空间临时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让人群蜂拥而至,这也对我们在空间上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商场、商业街区或商业综合体,那么,这个场所一定是为周边的人和社区进行服务的,需要充分虑投资者的视角与诉求以及商业模式的设定,才可取得设计成果和商业成果的一致性,就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投资运营方、中间租户、使用体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需要考虑成本转化率的最优解,租户则关注个体店铺的局部空间落位,节点空间的展示性,流线走向,从而判断空间的价值与使用方式。使用体验者则希望能在最近的商业空间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使用场景。体验性空间的设计关键便是要捕捉并抓取体验者的行为规律,并通过空间场景设计得以实现。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_设计手绘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
二三四期交汇空间设计与形体关系
武汉小龟山

三期主办公楼与北侧街道及车行北入口空间关系
华中金融公园改造项目手绘
功能组团分区与空间节点布置
华中金融公园改造项目手绘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_设计手绘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在限定条件与规则下展开设计,又在设计过程中做成牺牲于让步,要的就恰恰是那一点点“野”。在商业建筑中,这一点点野亦有可以会变为破局之笔。以局部效率与功能的牺牲,换来人流场景的塑造,从而反哺整体空间能效。
本文图片由帝奥设计提供